2025年初,阿里巴巴集团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让市场眼前一亮。
尽管春节通常是电商行业的销售淡季,但阿里却因AI技术频繁成为焦点。先是受DeepSeek影响,阿里自主研发的开源大模型通义千问(Qwen)受到广泛关注;紧接着,在大年初一(1月29日),阿里发布了最新版本的Qwen2.5-Max模型,经评测,其性能超越了DeepSeek V3。
开工后不久,2月11日,阿里与苹果就AI业务达成合作的消息传出,这进一步推高了市场对阿里的热情。AI,这个马云多年来一直讲述的故事,如今终于为阿里带来了风光时刻。对内,智能云集团扛起了公司利润增长的大旗;对外,AI技术让阿里的股价止住了下跌势头。自Qwen最新大模型发布后,阿里股价上涨超过36%,市值暴涨8000亿港元,达到2.3万亿港元。
阿里CEO吴泳铭自2023年9月上任以来,确定了“用户优先”和“AI驱动”两大战略,并在整个2024年对阿里进行了多次调整。2月20日,阿里发布的最新财报,就是对这些调整成果的检验。
财报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阿里表现稳健,营收同比增长8%至2801.5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上升239.12%至489.45亿元。而全年来看,阿里营收达到9817.67亿元,归母净利润2203亿元。
阿里的业务生态包括五纵二横,五纵为中国商业、国际商业、本地生活、大文娱和其他业务,二横指的是菜鸟物流和云智能两大基础设施业务。其中,淘天集团、国际数字商业和云智能是营收占比最高的三大业务。
云智能和国际商业是阿里增长的两大引擎。云智能集团在2024年前三个季度都是盈利且利润增速最快的业务,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则连续四个季度收入增速最高,主要由速卖通和Trendyol的收入增长驱动。
以淘天集团为核心的中国商业业务,在2024年面临较大压力。为了抵抗竞争对手,阿里跟进了低价策略,但这也导致广告费用和佣金费用增长乏力,客户管理收入直线下降。不过,通过调整收费政策,阿里成功增加了收入,客户管理收入在年末实现了9%的增速。
本地生活集团,包括高德和饿了么,面临着扭亏和应对行业竞争的重任。尽管行业竞争加剧,补贴、投放等成本一直不低,但本地生活业务在2024年四个季度的收入增幅一直排在前三,且亏损幅度大幅缩小,有望在2025年实现盈利。
阿里的AI技术在此次财报中备受关注。DeepSeek的出现让人们注意到了开源大模型的竞争力,而阿里通义千问系列模型在开源生态中的地位也被重新认识。苹果选择阿里作为合作商,为中国版iPhone开发人工智能功能,再次提振了阿里的行业地位。阿里在AI领域的多年布局,终于开始显现成效。
在知名开源社区Hugging Face中,可以看到阿里通义千问系列模型涵盖多种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模型,性能与主流模型比肩。同时,“大模型+云infra+算力”的组合使得阿里能够对苹果进行端云混合的部署,这是阿里的独特优势。
国际商业业务也是阿里未来增长的关键。速卖通通过转型直营模式和提供优质服务,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成为阿里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然而,国际电商业务背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并与多个竞争对手抢地盘,因此也成为最烧钱、亏损最多的业务。
对于国内零售业务,阿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淘天集团通过收取基础软件服务费、以“体验分”为流量分配核心依据等措施,跳出了电商行业的低价怪圈。同时,阿里也剥离了线下零售等非核心资产,大力发展即时零售业务。
尽管新零售业务过去几年持续亏损,但阿里的新零售核心资产盒马在2024年实现了整体盈利和双位数的增长。不过,盒马2025年的业绩如何,还要看其下沉策略能否带来全面盈利。
即时零售行业再掀战火,饿了么需要再一次证明自己。前端APP的用户量和粘性、中端的配送履约和SKU选择、后端的平台对线下实体业态的组织和管理能力,都是即时零售的竞争壁垒。饿了么在商家资源、用户基础和物流配送履约能力方面已有一定积累,但需要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率、优化成本。
整体来看,经过2024年的调整,阿里已经缓过来了。2025年,不论是主营还是非主营业务,阿里都需要再冲一把,以实现更全面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