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市场遭遇寒冬,四年连续下滑引发关注。这一曾经备受互联网巨头追捧的硬件终端,如今却陷入了销量与技术突破的双重困境。据洛图科技(RUNTO)《中国智能音箱零售市场月度追踪》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仅为1570万台,同比下降25.6%,销额更是降至42.0亿元,跌幅达到29.4%,市场规模已不及2021年的一半。
智能音箱市场的衰退并非一蹴而就。回顾其发展历程,2017年至2020年间,智能音箱在中国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小米、百度和天猫等品牌纷纷入局,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天猫精灵曾以单日销量百万的佳绩创下记录,价格战也一度成为市场常态。然而,随着市场逐渐饱和,智能音箱的销量开始逐年下滑,即便是近年来的国补政策也未能有效遏制这一趋势。
智能音箱的卖点在于其语音助手以及与智能家居的联动功能。苹果Siri的推出,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引入消费级产品,为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智能音箱的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缺乏独特性成为其致命伤。尽管厂商们不断尝试推出带显示屏等创新产品,但始终未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低价策略曾是智能音箱市场快速扩张的法宝。从最初的200多元到后来的百元以下,智能音箱的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天猫精灵、小米等厂商甚至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进行竞争,以抢占市场份额。然而,低价催熟的市场也带来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衰退。
在智能音箱市场,小米凭借中低端市场的基本盘以及中高端市场的增长,市场份额达到了43.0%,位居市场第一。然而,百度和天猫精灵等竞争对手则因为高端带屏智能音箱的回归和低端无屏市场的衰退,市场份额略有下滑。整个市场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缺乏竞争活力。
智能音箱的衰退并非没有先兆。随着全屋智能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家庭智能硬件终端和家电产品具备了语音交互功能,智能音箱的智能家居入口地位逐渐下降。智能音箱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播放音乐、查询天气等低频次使用场景,且可被智能手机等设备替代,导致复购率不高。在消费降级趋势下,智能音箱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
AI大模型的兴起曾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智能音箱市场的新机遇。然而,两年时间过去,AI并未能挽救智能音箱的下跌势头。尽管AI大模型的融合提升了智能音箱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对话能力,但受限于其形态和本地算力较弱等问题,AI大模型并未能带来真正吸引用户的“刚需”应用。家庭陪伴类机器人的兴起也对智能音箱市场构成了巨大冲击。
面对市场的持续衰退,智能音箱厂商们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在提升AI能力的同时,也需要从声学和美学入手,提升音箱本体功能的体验。只有结合智能的便捷与音箱的本质体验,才能有望激发消费者的新需求,为智能音箱市场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