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领域的激烈竞争中,两款应用“豆包”与“DeepSeek”的故事犹如两股力量的碰撞,展现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与命运轨迹。
豆包,自诞生之日起便沐浴在字节跳动的强大资源光环之下,被视为家族中的佼佼者。凭借其背后的雄厚人力、丰富资源和庞大流量,豆包迅速崛起,成为2024年国内用户量最大的AI应用之一。按照既定计划,豆包本打算在今年将月活跃用户数(MAU)推高至2-3亿,剑指去年ChatGPT所达到的高度。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春节期间,一匹黑马——DeepSeek横空出世,以其惊人的增长速度吸引了广泛关注。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1月28日,DeepSeek的日活跃用户数首次超越了豆包,并在随后的七天内狂揽1亿用户,这一增速甚至超过了ChatGPT,创造了互联网产品史上用户增长的新纪录。央视财经也报道指出,DeepSeek已成为最快突破3000万日活跃用户量的应用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的爆发式增长完全基于自然流量,官方并未进行任何广告投放或营销活动。相比之下,豆包则依靠大规模的投放策略,在市场上已奔跑了近半年。如今,这位本在C端AI应用市场上占据优势的选手,突然面临了新的挑战者,这一切的发生令人措手不及。
DeepSeek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流,给即将固化的市场格局带来了新鲜活力。尽管字节与深度求索在AI领域都展现出了相似的执着与追求,但两者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字节似乎仍深陷于绩效主义的泥潭,而深度求索则成功跳出了大厂的包围圈。
深度求索一直专注于探索研究,目标直指通用人工智能(AGI)。在众多标榜为AGI布道士的玩家中,深度求索显得尤为特别。它始终致力于在底层通用大模型能力上取得突破,从DeepSeek Coder代码大模型到R1推理模型,不断前行。据光子星球了解,在DeepSeek-R1诞生之前,许多AI创业公司已放弃模型训练,转而寻求捷径。然而,深度求索却坚守初心,持续投入。
DeepSeek的智能升级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在推理模型的加持下,DeepSeek的生成效果与同期竞品相比有了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拆解-思考-推理-生成”的闭环。这使得即便在服务器繁忙的情况下,仍有大批用户愿意耐心等待。DeepSeek仅凭新模型能力的升级便达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上线一个月日活便超过3000万,这是豆包通过大规模推广一年都未达到的成绩。
面对DeepSeek的崛起,深度求索展现出了谨慎与克制。在流量巅峰时期,它主动锁区,禁止海外非中国用户注册和使用,并在服务器资源紧张时暂停了API服务充值。深度求索的目标感很强,对做一款应用并无太大兴趣,未来的方向可能仍聚焦于大模型和开源上。
相比之下,豆包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作为字节跳动Flow部门主推的应用产品,豆包前期投入巨大,再加上持续的投放和指标压力,沉没成本高昂。字节本身具有强大的C端属性,豆包更像是各类AI功能的集合体,旨在梳理零散应用并为打通软硬件、内外部体系做准备。然而,DeepSeek的爆火无疑给豆包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字节刚刚结束的全员会上,反思已经开始。据内部消息透露,字节CEO梁汝波提出,2025年将不再将豆包的日活跃用户数作为具体目标,而是将重点放在追求“智能”上限上。这一转变或许意味着字节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模型能力的提升。
从企业文化角度来看,字节与深度求索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两者都怀抱探索未来世界的梦想,不计成本地投入AI领域。然而,在人才选拔与团队建设上,两者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深度求索通过顶会论文数量、获奖级别等近乎苛刻的标准筛选人才,确保团队质量;而字节则热衷于挖掘行业中的高P人才,但这些大牛往往承担的是“指挥家”的角色,并不直接参与模型训练过程。
DeepSeek与豆包的故事只是AI领域创新困境的冰山一角。从去年至今,AI公司努力跳出大厂射程,而大厂也在试图打碎自身的禁锢。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或许双方都能从对方身上看到希望的影子。
在AI的浪潮中,无论是坚守初心的深度求索,还是寻求突破的字节跳动,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未来。而这场竞争的结果,或许将决定谁能在AI领域走得更远。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市场格局将如何变化?谁将成为最终的赢家?这些问题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竞争都将推动AI技术的不断前进,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