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灭城”级小行星2032年真会撞地球?撞击概率为何频频变动

   时间:2025-02-21 09:01:33 来源:环球时报作者:环球时报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18日将这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上调至3.1%,使其成为有史以来观测到撞击地球概率最高的小行星。然而,仅仅一天之后,该机构又将这一概率下调至1.5%。这一反复无常的变动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人们对小行星撞击地球风险的广泛讨论。

2024 YR4小行星最初是由位于智利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最后警报系统”望远镜在去年12月27日发现的。根据初步轨道推算,它将在2032年12月22日距离地球最近,当时的撞击概率预测为1.2%。随着各国科学家对这颗小行星的持续观测,其撞击地球的概率不断攀升,一度达到3.1%的峰值。幸运的是,NASA在19日根据新收集的数据,将撞击概率首次下调至1.5%,而欧洲航天局的预测则显示为2.8%。

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

为何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会出现如此频繁的变动,且不同机构的预测值存在差异?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解释称,小行星威胁的评估涉及多个方面。首先,科学家需要利用大型光学望远镜、雷达系统等天文观测设备对小行星的轨道参数进行精确测定,并通过多组观测数据运用天体力学方法和相关算法预测其未来运行轨迹。然而,小行星可能受到其他天体引力摄动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轨道,因此评估数据需要不断更新。

评估小行星是否会撞击地球还需对其大小、形状、成分、密度以及自转特性等展开深入分析。形状不规则的小行星在运动过程中姿态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轨道预测和撞击效果;密度大的小行星具有更大的动能和破坏力;自转状态则会影响小行星的稳定性和轨道改变情况。不同机构使用的观测设备精度、数据处理能力、算法以及对小行星物理特性的了解程度不同,因此预测值存在差异。

“小行星撞击地球最后警报系统”望远镜

据天文学家估算,2024 YR4小行星的直径约为40至90米。如果它真的撞上地球,虽然不会造成类似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级别的灾难,但其威力仍足以摧毁一个中型城市,因此被部分媒体形容为“灭城”级小行星。根据当前轨迹预测,这颗小行星可能撞击的范围覆盖东太平洋、南美洲北部、大西洋、非洲、阿拉伯半岛及南亚等地,包括波哥大、阿比让、拉各斯、喀土穆、孟买、加尔各答和达卡等多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

望远镜发现的2024 YR4小行星

尽管目前对2024 YR4的撞击风险评估可能偏高,但天文学家仍警告称,留给人类的准备时间可能并不充分。小行星防御的难度极大,首先是因为提前发现很难。小行星体积小、反射率低且距离地球远,很难被观测到。同时,小行星运行轨道容易受太阳引力、行星引力等影响而改变,预测难度极大。受到观测技术水平和大气干扰的影响,目前对宇宙空间的观测范围和精度有限。

为了抵御可能的小行星撞击,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防御策略。包括通过地面和太空望远镜持续监测近地天体、发射航天器撞击小行星改变其轨道、利用航天器引力牵引小行星、在安全距离内引爆核装置改变轨道、使用高能激光或太阳能装置蒸发小行星物质等。然而,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各不相同,且存在诸多争议和挑战。例如,在小行星表面或附近引爆核弹可能会对太空环境和地球造成不可控的危害,因此存在较大争议。

面对潜在的小行星撞击威胁,全球合作和多种策略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家们需要不断努力提升预警系统的精度和响应速度,同时加强小行星防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免受小行星撞击的灾难性影响。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