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乳业近日发布的盈利预警公告震惊市场,预计其2024年度净利润将暴跌至0.5亿元至2.5亿元之间,与2023年的48.09亿元相比,下滑幅度高达94.8%至98.96%,创下了自2017年以来的最低利润纪录。尽管公司的毛利率和经营利润率有所提升,但整体营收却出现同比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其附属公司贝拉米及联营公司中国现代牧业的亏损,以及高达38亿至40亿元的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拨备所致。
蒙牛乳业此次的盈利预警,无疑揭示了公司在业务扩张和并购策略上的隐忧。尽管公司强调这些减值拨备为非现金性质,对实际运营和现金流并无影响,但如此巨大的盈利下滑,仍然引发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增长能力的担忧。
深入分析蒙牛业绩下滑的原因,不难发现,中国乳制品行业正面临着供需错配的挑战。当前,原奶市场供给过剩,而消费需求却未能达到预期,导致原奶价格持续下跌。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的生鲜乳平均价格同比下跌了13.8%。自2021年8月生鲜乳价格达到高峰后,目前已累计下滑近30%。尽管奶价下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成本压力,但由于市场需求疲软,企业难以通过销量增长来弥补营收损失。
贝拉米作为蒙牛在2019年以高溢价收购的附属公司,原本被寄予厚望在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取得突破。然而,贝拉米的业绩一直未能达到预期,连续几年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据知情人士透露,蒙牛的顾问团队在收购之初就曾强烈反对这笔交易,认为贝拉米的营收增长乏力,溢价过高。然而,蒙牛管理层仍坚持收购,希望借助品牌效应开拓国际市场。然而,现实却并未如他们所愿,贝拉米并未能在中国市场取得优势,反而成为了蒙牛业绩上的沉重负担。
与此同时,蒙牛的联营公司现代牧业也预计将在2024年出现巨额亏损,这主要是由于淘汰低效奶牛导致的生物资产公平值重估损失以及商誉减值所致。蒙牛作为现代牧业的最大股东,需按比例承担部分亏损,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蒙牛的财务负担。
蒙牛乳业的股价在盈利预警发布后出现了震荡。虽然早盘一度高开并涨幅超过10%,但午后股价有所回落。市场对此次预警的反应复杂,一方面认为减值利空已被释放,未来财务报表将更加健康;另一方面,盈利大幅下滑仍令市场信心受挫,投资者对公司后续的战略调整持观望态度。
事实上,蒙牛的业绩隐忧早已被市场察觉。多家机构在早前就已下调了蒙牛的评级和目标价。摩根大通将蒙牛评级从“增持”降至“中性”,并大幅削减目标价。麦格理证券也认为,牛奶需求疲软、市场竞争加剧,使得蒙牛面临压力。这些机构的谨慎态度,如今看来并非空穴来风。
面对业绩大幅下滑的现实,蒙牛乳业必须重新审视其增长战略。贝拉米业务已成为公司盈利能力的最大拖累,蒙牛需要评估是否继续投入资源挽救贝拉米,或考虑出售资产以止损。同时,公司还需优化高端奶粉业务,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以弥补市场份额损失。对于现代牧业,蒙牛可能需要优化牧场管理、提升奶牛生产效率,以减少对财务报表的负面影响。公司还可能考虑调整在现代牧业的持股比例,以减少亏损对财务的冲击。
在成本控制方面,尽管蒙牛的经营现金流依然稳健,且毛利率和经营利润率有所提升,但公司仍需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减少低效营销开支,以提升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同时,蒙牛还需深耕新消费市场,加大在低温奶、奶酪、功能性乳品等领域的投入,以适应新的消费趋势。加强餐饮渠道布局,开发针对餐饮市场的乳制品,也是公司新的增长点之一。
蒙牛乳业的2024年业绩预警,无疑暴露了公司在并购战略、市场需求、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然而,只要蒙牛能够成功调整业务结构、优化资产管理、挖掘新增长点,仍有望在未来重新走上稳健增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