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山与恩施大峡谷两大景区引入登山辅助外骨骼机器人的消息,在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创新技术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登山体验,也在景区行业掀起了波澜。
以泰山为例,这款外骨骼机器人自重仅1.8公斤,续航时间可达3至5小时。其设计融入了人体工学理念,并借助动力、电子技术和AI算法,能够精准感知人体下肢的运动趋势,提供及时的助力,有效减轻游客的双腿负担,使登山时间缩短40%。
更为重要的是,这款外骨骼机器人的使用费用相对较低,每小时收费在30至40元之间。若游客全程使用,顺利登顶,总费用也仅在百元左右。自春节期间在泰山投入使用以来,已有数百名游客体验了这项服务,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然而,这一创新技术的出现,也在景区行业内引发了热议。与游客对黑科技的好奇不同,景区管理者们更关心的是,外骨骼机器人是否会颠覆景区传统的天价摆渡服务。
近年来,随着游客对无痛爬山需求的日益增长,各大山岳型景区纷纷发力发展无痛爬山设备,缆车、接驳车、电梯、扶梯、滑道等景区摆渡交通方式层出不穷。然而,这些摆渡交通方式的价格却日益高涨,服务质量却参差不齐,导致游客怨声载道。
特别是在旅游旺季,缆车、摆渡车等摆渡交通方式常常人满为患,游客排队等候时间漫长。而在旅游淡季,这些摆渡交通方式又常常服务不佳,甚至不开放,导致游客与景区工作人员之间频繁发生冲突。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景区将摆渡交通作为必选项,强制游客消费。高昂的费用让游客怨声载道,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泄不满。
外骨骼机器人的出现,为这一困境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登山选择,打破了景区摆渡交通的垄断地位,还解决了游客无痛登山的两大痛点:体验感和价格。相较于缆车、摆渡车等摆渡交通方式,外骨骼机器人让游客在徒步登山的过程中获得更佳的体验感,同时性价比也更高。
外骨骼机器人的出现也释放出一个信号:在大众普遍追求高性价比消费的今天,景区占山为王、漫天要价的时代即将终结。为了保持良好的口碑和持续的客流量,景区必须摒弃天价摆渡等旧模式,拥抱新科技。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景区已经开始尝试应用黑科技来提升服务质量和降低运营成本。例如,深圳世界之窗和锦绣中华两个5A景区引入了无人机外卖配送服务,打破了景区餐饮的垄断;黄山景区则引入了无人机项目,探索从山底向山顶的阶梯式送货方式,以提高物资配送效率和降低山顶消费价格。
有景区管理者表示,黑科技的应用不仅为景区带来了有效的曝光度,还在降本增效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随着黑科技在景区应用场景的不断增多和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景区运营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从这个角度来看,外骨骼机器人的出现无疑是打响了革掉景区天价摆渡的第一枪。随着更多黑科技的落地应用,景区供给侧的大变革也将顺势开启。这是景区从业者无法逃避的大势所趋。
然而,对于景区而言,拥抱黑科技并非易事。一方面,景区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来引进和研发黑科技;另一方面,景区还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黑科技与现有的运营体系相融合,以实现最佳效果。
尽管如此,面对游客日益增长的无痛爬山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压力,景区必须积极应对挑战,拥抱新科技。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