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乳业在2024年业绩遭遇重创的消息传出后,其股价却意外地呈现出强劲上扬态势,这让众多中小投资者经历了一场情绪上的过山车。
在业绩预警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蒙牛乳业(02319.HK)的股价开盘即走高,盘中涨幅一度逼近12%,最终收盘时仍保持了10.36%的涨幅,公司总市值达到676.24亿港元。这一市场表现与投资者预期的业绩跳水后的股价重挫大相径庭。
就在前一天晚上,蒙牛乳业发布了盈利预警公告,预计2024年总收入将同比下降,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预计在0.5亿元至2.5亿元之间,同比降幅高达94.80%至98.96%。公告中指出,原料奶市场的供需矛盾以及下游消费预期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总收入下降的主要因素。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蒙牛乳业的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创下了近五年来的新低。从2019年至2023年,这一数字分别为41.05亿元、35.25亿元、50.26亿元、53.03亿元和48.09亿元。此次业绩跳水,奶粉业务和上游牧场业务成为了重灾区。
贝拉米(Bellamys Australia Limited),蒙牛乳业在澳洲的奶粉业务子公司,预计去年将录得亏损。考虑到其近年来的经营状况、财务表现以及未来市场预期,蒙牛乳业对其计提了相关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预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将达到38亿元至40亿元。现代牧业(01117.HK),作为蒙牛的联营企业,预计去年将录得净亏损13.5亿元至15.5亿元,导致蒙牛乳业预期相应录得应占亏损约7.9亿元至9亿元。
尽管业绩数据令人担忧,但蒙牛乳业方面表示,若剔除上述预期减值影响,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同比仍然稳健。同时,公司强调,在原料奶价格下降以及提质增效等措施的推动下,去年的毛利率和经营效率均有所提升。
贝拉米对蒙牛乳业的拖累尤为显著。自2019年蒙牛斥资78亿港元收购贝拉米以来,其奶粉业务收入并未如预期般大幅增长,反而从2019年的78.7亿元降至2023年的38.02亿元。去年上半年,奶粉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3.6%,贝拉米已累计计提商誉减值14.32亿元。
面对业绩的大幅下滑,蒙牛乳业向投资者派发了一颗“定心丸”:预期减值属于非现金性质的会计项目,不会对公司的运营和现金流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公司在宣派股息时将剔除上述减值的影响,以确保为股东争取最大回报。
2023年3月,卢敏放辞任蒙牛乳业总裁职务,七个月后彻底离开公司,蒙牛正式进入了高飞时代。卢敏放在任期间,通过一系列战略性投资,将蒙牛从年营收500亿级的乳企发展成为接近千亿规模的行业巨头。然而,他留给高飞的并不是一个毫无挑战的环境。乳制品消费市场不景气、上游原料奶供需矛盾突出,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高飞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高飞自1999年加入蒙牛乳业,曾陪伴过四任总裁,并将常温奶品牌特仑苏打造成为年销售300亿级的大单品。作为一位具有销售驱动基因的高管,高飞上任后表示公司战略不会改变,同时注重提升利润水平。
然而,从蒙牛乳业的基本盘液态奶业务来看,收入增速放缓甚至下降的局面亟待改善。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液态奶业务收入规模虽然逐年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上半年,液态奶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2.92%,冰淇淋、奶粉等业务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幅。
在去年8月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高飞坦承消费市场不及预期对公司销量产生了一定影响,市场终端折扣加大,对实际价格带来一定折损。但他同时表示,公司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面对行业的重重压力,蒙牛乳业并非孤军奋战。然而,作为行业老二的高飞所处的市场环境,可能比卢敏放九年前临危受命时更加复杂和严峻。为了应对挑战,蒙牛乳业不仅在去年年中官宣了不超过20亿港元的股份回购措施,还在内部进行了多项改革。
作为营销大户,蒙牛乳业去年上半年的销售及经销费用支出同比下降8.8%,其中产品和品牌宣传及行销费用同比减少6.20亿元,同比降幅达到12.1%。同时,公司预计全年的资本开支将控制在30亿元以内。
通过商誉减值和内部提质增效等措施,蒙牛乳业正在为未来的发展卸下包袱。在高飞的带领下,这头乳业巨头能否成功穿越周期,值得业界和投资者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