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热议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于8年后撞击地球的消息,同时,“中国开始部署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话题也冲上了热搜。这一系列讨论引发了公众对于小行星撞击地球风险的广泛关注。
小行星“2024 YR4”于2024年12月27日由智利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警报系统站首次发现。据科学家估算,其直径介于40米至90米之间,相当于一座大型建筑物的尺寸。该小行星预计将在2032年12月22日从距离地球约127,699公里处掠过。这一预测引发了全球的警觉。
天文学中,小行星指的是太阳系内围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远小于行星的天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定义小行星的直径下限为1米,而有的观点认为下限应为10米。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解释,直径超过10米的小行星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才不会完全燃烧殆尽,至少会有一些流星体坠落到地球表面。
小行星在宇宙中并不罕见,目前人类已发现超过3万颗,其中一部分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存在潜在的撞击风险。自“2024 YR4”被发现以来,专家最初估计其撞击地球的概率为1%,这一数据触发了“都灵”3级警报。都灵指数是衡量近地天体撞击危险的一种简单方法,当小行星直径在20米至100米之间,且撞击概率超过1%时,就会触发3级警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也在不断变化。截至2025年2月19日,撞击概率已升至3.1%,尽管如此,这也意味着有近97%的概率它将与地球擦肩而过。欧洲空间局的模拟统计图显示,预测的区域中只有1.6%与地球相交。
天文领域科普专家曹林表示,小行星撞击地球概率的计算方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轨道计算误差、光照和大天体引力等,因此预测结果会随时间临近而变得更加准确。北京天文馆研究馆员朱进也指出,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加,小行星撞地球的风险可能会下降,这种变化在以往经验中大多会减少,甚至变为零。
公众对此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关注并非毫无根据。历史上,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曾对地球生命造成巨大影响。例如,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据信导致了恐龙的灭绝。1908年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和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州小行星坠落事件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尽管如此,科学家强调,直径不超过100米的小行星2024 YR4与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即使撞击地球,其威力大致相当于800万吨TNT炸药,可能引发区域性灾难,但远不会导致灭绝。曹林表示,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概率极低,普通人无需过分惊慌。
近年来,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应对近地小天体威胁的合作机制。国际小行星预警网(IAWN)和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SMPAG)是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致力于协调全球资源开展小行星联合观测,并决定如何应对高撞击风险的小行星。中国于2018年加入这两个组织,并积极贡献共享数据。
为应对潜在的小行星撞击威胁,中国已开始部署“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施首个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对目标小行星进行动能撞击,并评估撞击效果。这一举措展示了中国在行星防御领域的决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