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科学与艺术交融!国家大剧院开启“前沿•融合•创新”跨界沙龙新篇章

   时间:2025-02-17 18:17:13 来源:金台资讯作者:金台资讯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国家大剧院内,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沙龙近日吸引了众多目光。这场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脑科学解读”为核心议题的“当科学与艺术相遇——前沿•融合•创新跨界沙龙”,不仅是一次科学与艺术的深度交融,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现代化探索。

作为“当科学与艺术相遇——科学元典名篇赏读沙龙”系列活动的又一力作,本次活动由国家大剧院、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技记协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携手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等国内顶尖科研机构与艺术家共同推出。2月15日下午,众多学者、艺术家与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碰撞。

活动伊始,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主任王小勤教授以“智能的本质与音乐脑科学”为主题,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他提出,通过深入研究音乐对大脑的激活机制,人类或许能够揭开智能的神秘面纱,探索更为广阔的认知领域。

紧接着,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研究员黄娟分享了团队在音乐脑科学研究方面的三大突破性进展。他们不仅创新了研究场景,将实验从实验室延伸至真实的音乐演出现场,还革新了研究对象,并利用便携式近红外脑成像设备等先进科技,实时捕捉音乐家与听众的神经活动。这种自然情境下的数据采集方式,无疑为音乐脑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真实、准确的依据。

随后,阮咸演奏家冯满天与古乐器研究学者彭丽颖的分享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冯满天耗时32年复原了唐代阮咸,不仅重现了千年前的音色,还与清华大学团队合作,在演出中同步采集了演奏者与听众的脑神经数据。这一实验不仅揭示了音乐表演中创作者与受众的神经互动模式,更为传统音乐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彭丽颖则通过研读古籍《乐书》等,成功复原了唐代轧筝、宋代筑等失传乐器,并利用声学分析技术精准还原了古代音律。实验数据显示,古代音律能更显著地激活与情感记忆相关的脑区。这一发现不仅为乐器复原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音乐考古与神经科学的交叉融合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

活动现场,与会者纷纷表示,这场跨界沙龙不仅是一次难得的学术对话机会,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之旅。在科学与艺术的交汇处,中国传统音乐正以全新的方式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下一步推动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