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年增长率达到了0.5%,这是过去五个月的最高点,标志着消费市场的复苏势头强劲。然而,与此同时,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却延续了下跌趋势,同比下跌2.3%,这已经是连续第28个月下滑,反映出制造业活动依然疲软。
在后新冠时代,消费复苏一直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尽管过去一年中,消费复苏面临诸多挑战,但1月份的数据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受到春节效应的影响,消费者为家庭聚会储备更多食品,推动了CPI的增长。
经济学人智库的高级经济学家徐天辰指出,尽管消费者价格预计将逐步上涨,但由于工业品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生产者价格在短期内难以回到正增长区间。这意味着,尽管消费有所回暖,但企业仍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导致生产者价格持续下跌。
从GDP平减指数来看,彻底走出通缩压力仍需几个季度的时间,且这些数据还可能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今年春节的提前,使得消费者价格指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振。然而,即便是受到节假日的影响,消费的回暖仍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今年1月份,服务和食品价格受到春节错月的影响,涨幅较大。同时,汽油价格的回升也对CPI的同比涨幅产生了影响。今年春节档电影的火爆也带动了人们在购物和餐饮上的消费。然而,从人均支出来看,春节假期人均支出仅同比增长了1.2%,远低于去年9.4%的增幅。这表明,消费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担忧,包括工资和就业等方面。
在过去的一年中,拉动通胀、带动消费回暖是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从数据来看,通缩的压力依然很大。2024年全年,全国CPI同比上涨仅0.2%,与2023年持平,远低于3%的年度目标。这也是我国CPI连续第13年未能达到年度目标。
从各省宣布的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来看,CPI涨幅目标普遍低于3%,这也反映出我们已经预见到了价格变化的压力。消费的变化偏好仍然反映了一个经济体中最核心的问题: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当价格提高时,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当价格降低到一定程度时,需求量就会增加。制造业的疲软本质上还是由于消费端的问题所导致的。
消费端的问题源自何处?人们减少消费的原因可能是对未来的乐观预期降低,或者是对不确定性的担忧增加。这导致消费者采取保守的消费习惯,消费降级和理性消费成为主流。为了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消费回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可能是当前最好的选择之一。
根据wind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18日,国内已有90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24年度业绩预告。其中,亏损的公司占比高达54%,而预喜(预增和略增)的公司仅占比22%。当公司开始普遍性亏损时,很容易反映出消费端的问题。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公司也同样如此。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亏损最为普遍;而光伏行业的企业则普遍录得上市后最大规模亏损。
考虑到国内上市公司的标准,这些企业通常都属于市场竞争中的佼佼者。然而,他们仍然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为了减亏,企业不得不采取降价去库存和减少人力成本等措施。一些企业甚至采取了多放假的办法,导致员工在春节期间的假期长达数月之久。民营企业的含金量在上升,保护民营企业就是稳就业、稳收入、稳民生。
为了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广东最近正式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全力支持企业创新。民营企业占广东经济主体总量的96%,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科技龙头企业杭州也宣布了一系列保护民营企业的措施。这些措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