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即2月12日当晚,一场天文奇观悄然上演。据北京天文馆的科普专家介绍,大约在北京时间21时53分,月球、地球与太阳近乎完美地排列成一条直线,月亮呈现出最为圆满的姿态,照亮了夜空。这是自2024年起,连续第三个元宵节恰逢满月的景象,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浪漫与神秘。
北京天文馆副研究馆员曹军表示,这次连续三年的元宵节满月现象实属难得,但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满月可能将不再恰好出现在元宵当天。他进一步解释说,现行的农历体系基于月相变化,每月初一为朔日,即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完全不可见的时刻,而一个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天半。然而,满月的具体时间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曹军详细阐述了影响满月时间的两个主要因素。首先,朔日可能发生在初一的早些时候,也可能很晚,甚至接近晚上十一点,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可能导致满月日期的前后变动。如果朔日发生得很早,那么加上14.75天(即半个月左右),满月就可能出现在农历十四或十五;反之,如果朔日较晚,满月就可能出现在十六或十七。其次,月亮的运动并非匀速,时而快时而慢,这也导致了满月日期在农历十四至十七之间的波动。
网络上曾有一种说法,如果错过了2025年和2026年元宵节的圆月,下一个能在元宵期间看到“十五的月亮十五圆”的机会可能要等上十年。对此,曹军进行了澄清。他指出,这个所谓的十年周期只是一种统计学上的巧合,实际上望月时间的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他解释说,如果连续观察每个月的满月时间,会发现大约每14个月就会形成一个循环。
曹军强调,尽管十年周期的说法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但它并不具备特别的规律性。他建议公众不要过分迷信这种说法,而是应该通过连续观察和学习来了解天文现象的真正规律。在元宵佳节之际,不妨抬头仰望星空,感受那份来自宇宙的神秘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