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博思创,一家专注于电化学储能领域的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来,在“双碳”战略和新能源浪潮的推动下,迅速崭露头角。2025年初,这家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其发展历程和业绩成长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海博思创的业绩成长速度令人瞩目。从最初的数亿元营业收入,到近年来接近百亿元的体量,公司在短短数年间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在国内大规模储能项目的投标中,海博思创屡屡胜出,备受行业和投资人的青睐。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公司深耕电池管理系统、储能系统集成等核心环节密不可分,尤其在技术实现与行业资源方面,海博思创形成了相对优势。
然而,在行业高速发展与资本热潮的背后,海博思创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其中,毛利率的持续下滑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储能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储能系统产品的毛利率从三成多降到了不到两成。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暴露了海博思创在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不足。
客户集中度过高也是海博思创需要关注的问题。公司前五大客户占比一度超过80%,这些大客户通常是电力央企或大型工程企业,对供应商的信用资质和产品稳定性要求极高。虽然大客户背书有利于增强公司营收的保障,但客户集中也意味着公司与其绑定较深,一旦项目决策、预算或结算周期出现波动,都可能对公司的营收和回款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海博思创需要积极拓展新客户,降低客户集中度,以分散经营风险。
在研发方面,海博思创的投入占比不升反降,这引发了对其长期创新能力的担忧。储能行业是技术驱动型产业,国内外标准提升、系统集成复杂度加大,都要求企业持续投入研发以堆高“护城河”。然而,海博思创的研发费率却持续下滑,从最初的6%-7%下跌至3%左右。这不仅影响了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可能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
海博思创在出海步伐上显得较为缓慢。虽然公司与欧洲客户签订了储能系统意向框架合同,但报告期内实际的海外收入几近空白。而国内市场正加剧价格内卷,越来越多同行开始发力海外市场。对海博思创而言,如果对外拓展渠道尚不成熟,将难以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因此,公司需要加大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海博思创在储能领域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储能市场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海博思创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有望凭借既有成果进一步发力。然而,要想在竞争残酷、前景广阔的储能赛道中站稳脚跟,公司必须有更充分的自我升级和深耕创新。
在规模化与盈利能力的博弈之下,海博思创需要寻找新的差异化路径。通过扩展海外市场、布局更多技术创新和多元化场景,公司可以构建更健康的业务矩阵。同时,海博思创还需要加强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提高毛利率和盈利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产业发展从高速奔跑回归理性增长的过程中,持续收割行业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