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房地产市场动态频传,各大房企在土地储备和项目开发上的动作备受瞩目。据观点指数最新发布的报告,前50家房企在报告期内的单月新增土地建筑面积达到了1065.74万平方米,与前一月相比,这一数字实现了93.6%的显著增长,尽管同比去年仍有32.2%的下滑。
在这一波土地储备潮中,中海地产、保利发展、华润置地、绿城中国和建发房产等企业表现抢眼,成为土地投资力度最大的几家企业。这些企业在权益拓储金额上分别达到了696.35亿元、602.07亿元、518.18亿元、485.3亿元和333.81亿元。招商蛇口和越秀地产也紧随其后,权益拿地金额分别为314.59亿元和303.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在土地供应方面出现了缩减趋势。以北京为例,其2025年的商品住宅供应计划中的最低值预计同比下降60公顷。广州在2024年共成交了49宗涉宅用地,总金额为772.74亿元,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34.65%。总体来看,四个一线城市在报告期内共成交了18宗地块,成交面积62.96万平方米,成交金额达557.39亿元,总体溢价率约为14.78%。供应缩减的趋势预计将持续,这将进一步加剧房企对优质地块的竞争。
在住宅成交方面,一二三线城市的成交情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报告期内,这些城市共成交住宅用地2001宗,成交土地规划建筑面积13711.23万平方米,环比上升95.64%,同比下降17.33%。成交总价达到5658.76亿元,环比上升58.57%,同比下降19.25%。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热点城市依然有不少地块以溢价成交,显示出楼市的恢复正在提振企业的开发信心。
城中村改造项目也在持续推进中。2024年,国开行新增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3817亿元,支持了包括北京、广州在内的多个城市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广东省首个由业主“自主更新、自筹资金、原拆原建”的拆危建新项目——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集群街2号也于近期完成验收并顺利交房交证。这一项目的成功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土地竞得企业的类型来看,国企在招拍挂拿地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在报告期内,国企、城投、民企和混改房企在权益拿地金额上的占比分别为70.65%、14.95%、11.61%和2.8%。这一数据反映出当前土地市场的竞争格局。
在一线城市供应缩减的背景下,热门二线城市的优质地块成为了房企争夺的焦点。例如,在北京和广州的土地拍卖中,多个高价地块经过多轮竞价后成交,溢价率普遍较高。这些成交情况显示出,尽管一线城市供应减少,但房企对优质地块的需求依然旺盛。
城市更新项目也在持续推进中。全国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城中村和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例如,山东省计划在2025年实施120个片区综合更新改造项目,并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房企带来新的建设需求和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