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成为了今年消费电子领域的焦点,吸引了无数目光。在不久前举行的CES 2025展会上,智能眼镜产品大放异彩,成为展会上的绝对明星。
此次CES展会上,雷鸟、Rokid等知名品牌,以及歌尔股份、亿境虚拟等供应链企业,纷纷展示了他们的智能眼镜产品或解决方案。据统计,参展的AR/VR/XR相关企业数量超过了312家,现场展示的智能眼镜(包括AI和AR眼镜)更是多达59款。其中,AI可拍摄眼镜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产品不仅技术成熟,而且已经接近量产。
智能眼镜的火热程度,从展台前络绎不绝的参观人流中便可见一斑。许多科技巨头的相关人员都前来体验、交流,他们认为智能眼镜是目前AI和大模型最热门的落地载体,今年行业有望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回顾智能眼镜的发展历程,自2012年Google Glass问世以来,这一领域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然而,直到近两年,Ray-Ban meta智能眼镜的意外成功,才真正点燃了这一轮智能眼镜的浪潮。这款售价299美元的智能眼镜,凭借其时尚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年销量达到了百万级别,成为了电子单品中的佼佼者。这也让Rokid、小度科技、雷鸟创新、影目科技等一众厂商得以崭露头角。
不过,智能眼镜市场的入局门槛虽然看似不高,但想要打造一款体验完美的产品却并不容易。从硬件的选材、设计、重量,到软件的音频处理、图像处理、信息传输、AI落地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即便是meta的眼镜,在画质、续航、重量等方面也仍存在不少问题。
尽管如此,随着厂商们的快速迭代,智能眼镜行业已经找到了较为确定性的趋势。AI可拍摄眼镜的技术基础已经逐渐成熟,率先进入了商业化落地阶段。据洛图科技(RUNTO)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可拍摄眼镜的出货量为200万台,预计2025年将增长70%,达到340万台。而AI+AR眼镜虽然短期内仍面临量产挑战,但AI可拍摄眼镜的先行入市,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前教育用户,为AI+AR的发展打下基础。
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AI是否值得为智能眼镜买单仍然是一个疑问。许多智能眼镜产品都将AI作为核心,试图讲述一个“用AI重塑眼前世界”的故事。但在现实中,这个设想还未到大规模落地的阶段。Google Glass就是一个例子,尽管它集众多高科技于一身,但由于造型不尽如人意、社会接受度不高等原因,最终并未取得成功。
相比之下,Ray-Ban meta的成功在于它首先是一副好看、舒适的眼镜,其次才是智能设备。智能眼镜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对于不同产品形态的探索仍有不同的路线。但无论如何,智能眼镜要想好卖,首先必须迎合眼镜市场,成为一副真正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时尚单品。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智能眼镜的市场属性更多倾向于时尚单品范畴。Ray-Ban meta的成功就是因为它本质上就是一副畅销的Ray-Ban眼镜,智能功能只是锦上添花。而这也意味着,智能眼镜的出货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各类眼镜的长期稳定需求。
对于国内市场来说,智能眼镜的售价相对较高,需要用消费电子的逻辑去售卖。而消费电子最需要的是对市场的教育,这个阶段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因此,对于Rokid等初创企业来说,他们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产品的迭代升级,更在于生态体系的搭建、市场运营的各个层面以及资金问题。
尽管如此,智能眼镜行业仍然充满了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渐成熟,智能眼镜有望成为下一个现象级的消费电子产品。然而,要想真正冲出重围,企业需要在硬件、软件、算法以及品牌运营、市场教育等方面都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