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天水农业科学研究所内,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接仪式吸引了众多目光。此次交接的,不是寻常物品,而是历经太空之旅的马铃薯实生种子。
不久前,我国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完成使命,回收至地面。在这颗可重复使用的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上,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马铃薯实生种子,它们在太空中“游历”了近半个月后,终于回到了地球的怀抱。天水农科所在此次任务中,共搭载了5万多粒、总计33.89克的马铃薯实生种子,这标志着该所在马铃薯太空诱变育种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卫星上搭载的不仅有马铃薯种子,还有蔬菜、小麦、玉米、中药材、花卉等各类植物种子,涵盖了主粮作物、经济作物以及微生物航天育种等多个领域。在太空的特殊环境中,微重力、真空及宇宙射线等因素会对马铃薯实生种子的DNA产生影响,导致碱基转换和颠换,进而引发遗传变异和永久性性状改变。这种改变在自然界中可能需要多年多代的选择才能出现,而航天育种则能加速这一进程,快速创造出新的、优异的种质材料。
然而,从航天育种到实际种植,再到走上百姓餐桌,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天水农科所薯类研究中心主任王鹏表示,这些“太空归来”的马铃薯种子,需要经过大量的田间试验、鉴定评价以及室内分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才能筛选出优良的马铃薯材料,为后续的品种选育奠定基础。预计在开春后,天水农科所将对这批种子进行萌芽试验及育苗,移栽后预计将有3万到4万株实生苗,收获鹌鹑蛋大小的微型薯,作为育种材料在第二年再种植于试验田中。
天水农科所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该所已经选育出25个“天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其中20个品种为自主研发。这些新品种在西北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种植,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