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技术行业的严冬中,每一家biotech企业都在奋力寻找生存与发展的出路,这不仅是对企业韧性的考验,更是对其战略智慧的挑战。近年来,众多生物技术公司纷纷采取实际行动,以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众多企业中,天境生物(I-Mab)的动向尤为引人注目。2024年初,这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宣布了一项重大战略重组,将公司一分为二:新的天境生物(TJ Bio)专注于中国市场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而原I-Mab则转变为一家专注于全球市场的美国biotech企业,并保持上市地位。
就在不久前,I-Mab发布了2025年战略展望,再次将市场焦点引向这对曾经的“孪生兄弟”。I-Mab对其管线项目进行了优先级调整,决定暂停开发CD73单抗Uliledlimab(尤莱利),转而集中资源推进CLDN18.2/4-1BB双抗Givastomig的研发。
这一决策初看之下似乎令人费解,毕竟几个月前,天境生物(TJ Bio)刚与赛诺菲就Uliledlimab在大中华区的权益达成了高达17亿人民币的战略合作。然而,深入解读I-Mab的公告并结合市场动态,不难发现这一决策背后的深意。
对于I-Mab而言,其战略核心在于成为一家纯粹的美国biotech企业,通过概念验证后的全球权益管线,寻求与有意愿的药企进行合作,以兑现价值。在当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I-Mab必须做出取舍,以实现持续经营及效益最大化。
Uliledlimab虽然具备成为全球同类最佳(BIC)单抗的潜力,但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海外研究投入高昂且可能面临重复临床试验的问题。相比之下,Givastomig等管线的研发更具前景且成本更低。因此,I-Mab选择暂停Uliledlimab的临床试验,转而加速推进Givastomig的研发。
值得注意的是,I-Mab的这一决策并不意味着放弃了Uliledlimab的价值。相反,它正在等待天境生物(TJ Bio)在中国市场的临床数据公布后,利用这些数据来提升Uliledlimab全球权益的价值。这种“借力打力”的策略,无疑展现了I-Mab在战略上的灵活与智慧。
与此同时,天境生物(TJ Bio)也在加速前行。依托全产业链闭环优势和成熟且差异化的产品管线,天境生物(TJ Bio)的多个后期管线已进入上市冲刺阶段。其中,伊坦长效生长激素的上市申请已获受理,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境生物(TJ Bio)的管线版图也在不断拓宽。从主要关注肿瘤治疗的1.0时代,过渡到一个涵盖自身免疫等多个领域的2.0时代。例如,在自身免疫领域,天境生物(TJ Bio)已经形成了CD38单抗、sgp130融合蛋白、GM-CSF单抗以及C5aR单抗的布局。这些新药不仅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还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尤为天境生物(TJ Bio)已经具备完整的产业化能力。其GMP生产基地已投入运营,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生产保障。这一生产基地不仅构筑了全产业链闭环,还通过先进的工艺平台、技术实力与国际化质量体系优势,大幅降低了临床研究供药和商业化生产成本。
随着天境生物(TJ Bio)和I-Mab的加速重启,两家公司之间的跷跷板效应也日益显现。在双方重叠的管线中,一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和临床数据往往能为另一家公司带来潜在的商业机会。这种相互成就的模式,无疑为两家公司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天境生物(TJ Bio)和I-Mab的共同努力下,两家公司不仅成功应对了生物技术行业的严冬挑战,还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困境中主动出击、积极应对的企业,往往能够抓住机遇、实现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