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花地湾地铁站的新设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其独特的造型让网友们的审美产生了巨大分歧。
在审美这个主观领域,人们的观点总是千差万别。正如近期蔚来汽车的“三眼大灯”设计和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的亮相,都因审美差异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然而,与这些设计相比,广州花地湾地铁站的新造型似乎更加触动公众的神经。
原本意在通过升级改造焕然一新迎接新春的花地湾地铁站,却在新皮肤尚未完全换上之际,就遭到了网友们的群嘲。有网友巧妙运用谐音梗,调侃其“外棺大气,内逝奢华”,甚至有人直接将其与棺材相提并论,认为设计“太接地府”。
在争议持续发酵的情况下,广州地铁集团决定听取网友们的意见,于12月30日晚上迅速拆除了引发争议的设计部分。这一举动被网友们戏称为“史上最快被拆除地铁站”,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公共建筑设计应如何平衡审美与实用性的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首个因设计引发争议的地铁站。去年9月,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的地铁站也因黑红色的造型设计和云纹冠冕的造型被部分网友吐槽像棺材,尽管设计初衷是为了向秦朝都城咸阳的历史底蕴致敬。
同样,今年4月南京北站的设计也因其造型酷似“卫生巾”而引发了大量吐槽。这些案例都反映出,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审美差异和公众意见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互联网时代,公众的声音日益重要。对于这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层建筑,或许可以更多地参考广大群众的建议。通过全网征集设计图等方式,不仅能让市民感受到参与城市建设的荣誉感,还能提高设计效率,减少因审美差异而引发的争议。
毕竟,一个设计若能匹配大部分人的审美并获得认同,便已成功大半。这样的做法无疑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笑话和浪费,让公共建筑更加贴近民众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