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电影的世界里,人类通过义体改造实现超凡能力的场景总是令人心潮澎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首个接受“光荣进化”的并非人类,而是令人意想不到的蟑螂。
马达加斯加蟑螂(Gromphadorhina portentosa),作为蟑螂界的“巨人”,它们不仅体型庞大,体长可达5至7.5厘米,还拥有令人惊叹的移动速度,每秒可达1.3米。若将其速度换算至人类,相当于每小时160公里,即便是小说中的“神行太保”也难以企及。它们还具备出色的攀爬能力、抗压外骨骼以及复杂地形中的快速穿梭能力,这些特性使其酷似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快速响应机器人”。
2022年,日本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马达加斯加蟑螂,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安装电子模块,将这些原本不起眼的小生物改造成了听从人类指令的“智能机器螂”。他们首先为蟑螂量身定制了一个贴合身体表面的聚合物“背包”,随后在背包上安装了无线腿部控制模块、聚合物锂电池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借助现代技术的力量,科学家能够通过电脉冲信号刺激蟑螂的神经系统,从而远程控制其行动。得益于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加持,整个系统的输出功率高达17.2mW,远超当时的活体昆虫能量收集装置。
今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小组进一步升级了“新能源蟑螂”的生产工艺。他们利用二氧化碳对蟑螂进行麻醉,随后通过拥有视觉和深度学习功能的机器人自动为每只蟑螂确定最佳的植入点,将生产效率提升至每秒一只。这一创新使得“新能源蟑螂”的生产从手工时代迈向了流水线时代。
在应用方面,“新能源蟑螂”展现出了比纯机器人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其自带的生物大脑使它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这在爆炸、地震、辐射事故等特殊场景中尤为关键。它们能够穿越崎岖地形,将人类幸存者的位置信息反馈给救援小组,甚至在必要时提前送达急救药物等物资。
然而,尽管“新能源蟑螂”被寄予厚望,但目前其研究重心仍集中在无线运动控制系统上,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的完全整合尚需时日。增加电子设备也意味着蟑螂背包的输出功率和蓄能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些都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人类对半机械生物的探索远不止于此。除了“新能源蟑螂”,还有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实现行为自定义的“半机械大鼠”、通过脑电波控制机械手与人类对战的“半机械猕猴”等。这些动物伙伴与科研人员共同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同时,人类中也不乏勇敢尝试新技术的先驱者,如科学家Kevin Warwick夫妇,他们通过植入电极芯片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脑对脑交流。
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半机械生物的设想,到如今Neuralink完成首例人类大脑设备植入手术,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技术幻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而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正身处这一变革的浪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