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全球AI“卷”投放,豆包凭何坐上流量王座?

   时间:2024-12-14 14:15:14 来源:金融界作者:金融界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AI大模型训练的领域里,有一种被称为“暴力美学”的理念正在盛行。这种理念认为,只要遵循Scaling Law,即算力与数据的增长能够带来模型能力的提升,那么“大力出奇迹”便成为了一条不变的法则。简而言之,更多的投入意味着更强大的产出。

字节跳动公司内部,这种“大力出奇迹”的哲学同样根深蒂固。创始人张一鸣在字节跳动七周年庆典的内部演讲中回顾过去,直言不讳地表示,尽管初期方法并不完善,但凭借努力和专注,公司依然取得了显著成就。

如今,“大力出奇迹”已经成为字节跳动的核心战略,通过超级流量与算法的结合,再加上重资本与强运营的双重加持,公司迅速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产品,都是这一战略的产物。而在AI时代,字节跳动的豆包应用也迅速崭露头角。

豆包APP的用户增长势头极为迅猛,从今年5月到7月,日新增用户从20万激增到90万,9月更是成为国内首个用户规模破亿的AI应用。根据量子位智库的数据,截至11月底,豆包2024年的累计用户规模已超过1.6亿,11月平均每天新增80万用户,单日活跃用户接近900万,位列全球AI应用第二,国内第一。

尽管字节跳动的AI起步相对较晚,但豆包的成功再次印证了“大力出奇迹”的魔力。国内的其他科技巨头如百度、阿里巴巴、商汤、科大讯飞等早在去年3月便推出了大模型新品和AI应用,而豆包则是在同年8月才面世,却后来居上。

AI产品启动的一个直接且快捷的方式便是花钱投流买量。从短视频广告、社交平台跳转链接到户外广告横幅,AI应用厂商尤其是头部公司,在广告投放上毫不吝啬。伽马数据显示,10月国内头部AI应用广告投放金额超过4亿元,近半年翻了5倍,且连续6个月攀升。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十款大模型产品合计投放的广告数量超过625万条,投放金额高达15亿元。在这些投放渠道中,字节跳动的巨量引擎无疑占据了重要地位,而背靠字节的豆包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流量池。

除了豆包,Kimi也是广告投放的佼佼者。自今年3月起,Kimi每个月的广告投放都在上千万级别,10月更是激增到约2.22亿元。面对高昂的投流成本,Kimi创始人杨植麟表示,最重要的是平衡好留存与增长的关系。

在海外,AI初创公司Artisan的一则广告引发了巨大争议。这则广告简单粗暴地宣称“别雇人类了,AI员工的时代来了”,虽然饱受争议,但Artisan首席执行官Jaspar Carmichael-Jack却毫不在意,他认为这是吸引关注的最佳方式。

事实上,无论是Artisan还是其他海外AI应用公司,都在不遗余力地投放广告,以吸引客户。中信建投的调研显示,过去半年来,旧金山和硅谷地区出现了大量企业级服务及AI服务的户外广告牌,广告主包括Snowflake、SAP、Salesforce等知名公司。

AI产品广告投放之后,可以提升内部及个人用户使用AI的渗透率,进而打开长期商业化的空间。然而,在变现这条路上,B端产品或许已经暂时领先。中信建投指出,AI应用广泛覆盖C端用户,但B端付费意愿更强,有望率先爆发。

以美股财报季为例,Salesforce、Shopify等多家面向B端客户的AI应用公司都迎来了强劲增长,不仅营收、净利润超出预期,付费用户规模也在不断攀升。相比之下,C端AI产品的用户尚未形成稳定的使用习惯,留存率仍较低。

烧钱式营销未必能带来高用户留存率,如何变现成为AI应用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Kimi虽然在投流策略上“激进”,但在商业化道路上仍在摸索。更重要的是,目前C端AI产品大多以聊天机器人为主,网络效应有限,变现方式主要是付费订阅,付费逻辑尚未完全跑通。

面对这些挑战,AI应用公司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和变现方式,才能在这场全球AI行业的商业化战役中脱颖而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