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国内首创围堰考古揭秘!江口遗址副站长周羿杨:如何接力“守城”?

   时间:2024-08-24 12:23:45 来源:封面新闻作者:孙明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记者 刘可欣 徐瑛蔓 四川眉山报道

周羿杨,江口遗址工作站副站长。曾获评“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个人”奖。后陆续参与简阳天府新机场调查、成昆副线宋家坎遗址发掘、江口沉银遗址发掘等项目。其间曾任职《四川文物》编辑部编辑。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街道,地处岷江与锦江交汇处的河道内,北距成都市约60千米,南距眉山市约20千米,是清顺治二年(1646)张献忠与杨展交战的古代战场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实证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曾获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江口遗址出水木鞘(图据江口遗址工作站)

7月31日,《眉山市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办法》正式出台。这意味着继成都之后,四川又一城市把基本建设考古前置推进到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先考古,后出让”,这不仅能够缓解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的矛盾,更意味着文化资源富集的眉山,将会为保护地下文物,作出更多的尝试和努力。而包括江口遗址工作站副站长周羿杨在内的工作站成员,是践行该项政策的重要力量之一。

近期,除了推进眉山的考古前置工作,周羿杨和其他7名成员,还忙着调查江口崖墓、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及推进另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即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从2016年初识江口遗址,兜兜转转,做过编辑,经历过眉山、成都“双城记”,她又回到了岷江边,专注于江口遗址出水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尽管发掘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江口工作站的成员依旧忙碌着。目前最紧要的工作,就是将七万多件出水器物进行分类,进而挑出每个类别的典型器物来,描述、绘图、撰写考古报告。明朝白银货币的流通、社会经济状况、军事制度、金饰研究……这七万多件器物,能够为考古工作者提供多个角度,还原明末的社会。“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想怎么做研究都行,只要敢想就敢做。”周羿杨说。

“只要敢想就敢做。”现在的网络语境中,有一句话倒跟它很像:“干就完事!”这种鼓励能够为当代青年人,提供一股无名的勇气。而无论是跨专业考研,还是接任江口遗址工作站的日常工作,周羿杨都表现出了这种“不内耗,不焦虑”、埋头往前冲的宝贵勇气。

国内首次围堰考古

办法总比困难多

2015年,周羿杨从学校毕业,进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以下简称“省考古院”)。那时候的省考古院人手并不充足,只要田野调查有需要,无论是绘图还是负责库房管理的人员,都要参与进来。负责管理库房的周羿杨,也被安排在成昆铁路的西昌段沿线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阴差阳错,因为带队老师负伤休息,周羿杨得到机会来到江口遗址参与发掘。

周羿杨在整理出水文物(图据受访者)

第一次听到江口遗址,源于时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当时听说有这么一个遗址需要调人过去参加发掘工作。遗址在河道里,我们需要把它围起来,再工作之类的。”不在地面,不在深海,河道里头的考古发掘怎么做?周羿杨想象不出来。而到了江口她才发现,现实的情况更为复杂。

没有遗迹,没有地层,更没有载人潜水艇和科考船,有的只是岷江的浑浊江水,日夜不停地冲刷着布满泥沙和鹅卵石的河道。陆地上的考古经验,在这里并不能发挥太多的用处。经过数次专家论证会,才决定以围堰的方式进行发掘。联合考古队在发掘区域外围上一个大的围堰,在其中再围出一个小围堰来,用导流渠将子围堰的水排出,再用大型抽水机24小时不间断地抽水。这是国内首次围堰考古。

“遇到一些特别重要的文物的发掘,如果当天没法提取,就只能整宿地派人下去驻守。所以跟陆地上的考古发掘相比,会有更多的突发情况,困难也很多,但是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周羿杨说。

“办法总比困难多。”想必江口遗址工作站的成员们一定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才能熬过不知江底是否有遗物的焦虑,最终证实江口沉银传说中的真实性。他们在发掘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流程,用坐标系记录下7万多件出水文物的出水位置,以及它们的出水状态。

因出水的文物大都是金银这类贵金属,仅是蜀世子宝金印就达到了8公斤的重量,更别说还有大量的金册、银册、金锭、银锭。所以江口遗址的安保工作,一定是重中之重。而当地的博物馆建筑已经变得陈旧且脆弱,周羿杨回忆,当重要文物陆续出土后,考古队不仅运来了密码保险箱,又“重塑”了墙面,加上了钢筋和砖头,且实现了从发掘区域到库房的24小时全天候的监控。

因为在省考古院有管理库房的经验,所以,最为重要的文物库房钥匙,交到了周羿杨手里。那也是她第一次看到在一个遗址的库房边站着持械的特警,大家上下班“像是过安检一样地检查”。2018年,她又回到省考古院工作。后来也做过《四川文物》的编辑,体验过抱着电脑、随处改稿的日常。但是每年江口的发掘,她都会回来参加工作,就像是赶赴一场和一线考古的约定。

2021年,周羿杨认真思考之后,认为自己还是更适合回到一线考古工作,这才提交了申请。

“蜀世子宝”金印(摄影:刘可欣)

两代考古人的接力

做好江口遗址的“守城”工作

其实,“江口遗址工作站副站长”的身份,周羿杨也还在适应中。2023年8月,她开始主持江口遗址的部分工作。“以前不当家的时候不知道柴米油盐贵。”现在除了本职工作外,周羿杨还有不少的行政事务需要处理。“2021年我才正式转到田野工作中来,现在工作站里头也大都是这两年毕业的人,压力确实很大。”周羿杨说。

但她不内耗,不焦虑。想不通的时候,就放空一下,然后再捋出头绪来。“凡事都会有先后顺序。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在我的层面,解决能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还有刘院。”周羿杨说得干脆。刘院,就是省考古院副院长、江口遗址工作站站长刘志岩。关注文博“大V”的人们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考古君”。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摄影:刘可欣)

周羿杨说,团队压力最大的时候,其实是刘志岩带队刚到江口开始发掘那会儿。

尽管四川多地都在传唱“石牛(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的寻银诀,但沉银的地方究竟在哪里,谁也给不了准信。民国时期川军曾经推测张献忠沉银的地方在锦江,还组织过一次打捞。“那时候距离明末时间那么近,都捞错了地方,谁知道这岷江里头到底有没有呢!”即便有盗掘案犯案人员前来指认了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金银锭的出水地,江口一带水域也曾因为施工,两度发现与张献忠沉银相关的文物,但是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仍旧让站长刘志岩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江口工作站平日的办公地点就在江口汉崖墓博物馆。站在博物馆的二楼,就能看到一期发掘区。“那段时间,刘院就常站在博物馆二楼,眉头紧锁地望着发掘区。”直到有比较重要的文物出水,工作站成员心里的石头才落地。

刚进省考古院的时候,周羿杨是“放养的状态”。因为调查和发掘工作不断,考古领队基本都在田野工作,不在院里坐班。而来到江口之后,一切就不一样了。“刘院会督促我们,只要有阶段性的成果,都鼓励大家出来讲一讲,分享一下。”参与发掘的实习生、志愿者、当地文管所的老师,都能够参与其中。

周羿杨说,只要有站长在,大家就很安心。这种安心,源于团队成员的信任,也源于前辈对后辈的关切和爱护。“他会关心我们。”什么时候评职称,什么时候递交材料,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哪些资料可以共享,将来如何继续深入研究……“他不仅自己追求进步,也鼓励年轻人进步。他会在每个人的身后,挥舞着他的小皮鞭,督促我们自己去努力。”

“西王赏功”金币(摄影:刘可欣)

“西王赏功”银币(摄影:刘可欣)

在刘志岩的带领下,江口工作站有了明确的分工,以至周羿杨接手的时候,他已经将团队的整体研究方向、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团队成员能有什么样的发展,“安排”得明明白白。“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团队了。包括我自己,也是在他的指引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周羿杨讲到。

这位已经成长起来的工作站副站长,如今也已对自己和团队的发展,有了明确的认识:“现在要做的,就是跳出我自身的局限,完善团队结构。我能做的,基本就是‘守城’的工作,保证工作站的正常运行,配合博物馆建设等等。”

普通人也能参与发掘的遗址

创造公众与江口的共同记忆

江口遗址是全国首个通过社交媒体招募志愿者参与考古发掘的遗址。这也是刘志岩提出的创新。江口遗址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因为没有遗迹,也不需要刮面,能够形成一个比较标准的发掘流程,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挺容易上手的”。所以,考古站把工作流程分解之后,发现拍照、发掘、资料整理等,志愿者都能参与其中。

周羿杨工作照(图据受访者)

“当时每一个探方都有一个负责人,发掘组、摄影组、资料组都驻扎在下面。器物出水后,就记录位置、初步清理并拍照,然后资料组在现场记录完后,就回到工作站里录系统,打标签,装袋,入库。随后,我就在库房里进行进一步的清理,文保组开始拍照等后续工作。”周羿杨介绍。

如今,周羿杨并不太能记得每个志愿者的名字,但却对考古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如数家珍。

来自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的一名志愿者,负责现场的采集和标签的记录。虽然本科专业与考古并不相关,但是后来却考到了中山大学的人类学专业,毕业后就职于某个文管所;有的志愿者参与发掘后,去了学校任教,为文博行业培养下一代的人才;更有人学成后返回江口遗址工作站,成为正式一员。“这个影响是深远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家参与这个遗址的考古工作后,投身到了这个行业中。”

她也坦言,志愿者深度参与遗址发掘这方面,对于其他遗址来说,可借鉴度并不高。但这却对考古的普及和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时,每个批次的志愿者,都能分到工作日记,用以记录每天的工作内容。“一些有意思的孩子就会记录一些生活化的内容,写得很有文采。”这是公众与江口遗址之间的共同记忆。周羿杨他们也试着将内容整理成册,作为公众考古的其中一个部分,珍藏起来。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