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为了吞并蜀汉,司马昭下了一道命令,让全国的壮丁都去当兵,准备打仗。
魏国的大军浩浩荡荡地朝蜀汉杀来,分成了三路:
第一路,由大将钟会率领,从斜谷出发,想堵住蜀汉的援兵。第二路,由诸葛绪带领,想切断蜀汉大将姜维的后路。第三路,由邓艾率领,走了一条险峻的小路,直接攻打姜维。蜀汉的皇帝刘禅一看大事不妙,赶紧派人去支援姜维,还让其他将领坚守防线,千万别主动出击,实在守不住了再往后退。
可是,魏国军队太厉害了,很快就攻破了蜀汉的一些城池。姜维虽然拼命抵抗,但还是被魏军打败。
更让刘禅着急的是,他之前跟南蛮王孟获交好,还帮过南蛮人很多忙。眼看着蜀汉就要亡国了,刘禅赶紧派人去求助孟获,希望他能带兵来帮忙。可是,等了很久,南蛮人却一点动静都没有。
在蜀汉灭亡的关键时刻,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生前对南蛮人那么好,为什么孟获却没有领兵前来救援呢?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时间的流逝对一切的影响。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战发生在公元225年,而蜀汉灭亡则是在公元263年,两者之间相隔了整整38年。孟获在南蛮地区崛起时,正值壮年,但38年后,他即便还在世,也已年过半百,甚至可能早已辞世。
作为一位曾经的南蛮首领,孟获若仍在世,势必因年老体衰,影响了其在南蛮的威望和影响力。南蛮地区的各部落,本就以武力为尊,老孟即便仍有心救援,也难以有效调动起足够的力量。
其次,孟获的影响力本就有限。即使在诸葛亮南征的年代,孟获的统治也并非铁板一块。他麾下的诸如阿会喃、董荼纳等部落首领曾背叛过他,甚至将他绑送诸葛亮的营帐。
可见,南蛮地区各部落的联盟并不稳固。随着时间的推移,南蛮内部势力格局的变迁,孟获的影响力更有可能被削弱或取代。因此,当蜀汉面临灭顶之灾时,南蛮不再有统一力量来响应援助。
此外,南中地区的部落对蜀汉政权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虽然诸葛亮当年通过武力和平息叛乱,并为南蛮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修建水利设施、设立学堂教授汉字礼仪,表面上看似带来了和平与繁荣。
但实际情况是,南蛮地区的部落在蜀汉的治理下,仍需缴纳赋税、承担兵役,这给当地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诸葛亮的去世,南蛮地区与蜀汉政权的联系逐渐疏远,对蜀汉的忠诚度也随之下降。
再者,蜀汉的汉化政策进展缓慢。尽管诸葛亮努力在南蛮地区推广汉文化,但该地区的传统风俗和管理制度依然根深蒂固。
南蛮首领们保留了相当大的自治权力,他们更看重的是自身的生存和利益,而非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在面对曹魏大军的进攻时,这些部落首领未必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去支援一个对他们来说已经显得遥远而薄弱的政权。
除此之外,时间的紧迫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司马昭的进攻计划执行得极为迅速,从263年8月征兵动员,到11月蜀汉灭亡,整个过程仅用了三个月时间。
即便南蛮地区得知消息并想要组织援军,三个月的时间对于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显得过于仓促,救援部队恐怕还未集结完毕,蜀汉便已灭亡。
最后,蜀汉后期对南中地区的重视程度也明显不足。蜀汉政权在面对曹魏的进攻时,并未积极寻求南蛮部落的援助,也未能有效联络孟获等人。
刘禅和姜维在战略决策上更倾向于依靠本土军队,而忽略了南蛮的潜在支援力量。更何况,蜀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内耗不断,朝政不修,军备废弛,这些因素进一步削弱了南蛮部落对蜀汉的信心和支持意愿。
总结来说,尽管诸葛亮当年用智慧与勇气降服了南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局势的变化,曾经的恩德和感激已渐渐被风沙掩埋,终究未能改变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