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外滩年会“金融领域的AI治理与国际合作”圆桌论坛上,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就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实践现状及监管挑战发表了重要观点。他指出,尽管AI技术已深度融入金融业务流程,但其核心作用仍以辅助为主,关键决策环节仍需依赖人类专业判断。
肖远企详细梳理了AI在金融领域的三大应用场景:一是中后台运营智能化,涵盖数据采集、处理、客户评估等环节;二是客户服务智能化,通过AI技术优化营销、维护及问题解答流程;三是产品服务个性化,既帮助机构降本增效,又能为客户提供精准匹配的金融解决方案。他以浦发银行为例,该行投入近5亿元建设人工智能中心,实现内部管理架构与对外服务模式的双重革新,客户在网点办理业务的自动化程度显著提升,柜员可借助AI工具更高效地解决复杂问题。
在保险领域,平安保险披露的数据显示,其80%的客户服务与互动通过AI完成,不仅提升了响应速度,更通过标准化回答优化了客户关系管理。肖远企强调,这些案例证明AI与金融业务的融合已产生实质性效益,但并未动摇人力资源的核心地位。
针对AI技术对就业结构的影响,肖远企明确表示,目前尚未发现金融机构因AI应用导致员工安置问题的案例。他指出,金融从业者的专业价值不可替代,尤其在信贷审批、保险定价、精算分析等需要深度判断的领域,人类经验仍是保障业务稳健的关键。与此同时,AI技术的推广反而可能催生新的岗位需求,其影响更多表现为增量变革而非颠覆性替代。
他进一步指出,虽然AI引发的风险形态与历史上的科技革命有相似之处,但金融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本质问题并未改变。监管框架的完善需兼顾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既要鼓励AI赋能金融服务,也要防范技术滥用对金融稳定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