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HICOOL 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期间,“AI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吸引了来自资本、学术、技术和法律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参与。与会嘉宾围绕“AI驱动下的技术突破和生态构建”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如何通过产业协同推动AI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中金资本执行总经理屠继贤指出,AI已成为当前投资领域的核心方向。据其观察,近期接触的创业项目中,超过半数涉及AI技术应用,且这一比例在国内外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他强调,AI发展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进入模型应用与商业变现的实践期,技术开放与产业协同成为关键。
启迪应急常务副总裁曾垂兰从产业孵化角度提出,AI技术需与垂直领域深度结合。他以安全应急和军民融合行业为例,指出当前算力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现有算力难以处理复杂数据集,导致业务场景需求无法充分满足。为此,启迪正在构建自主技术算力平台,通过强化底层技术研发填补技术空白,提升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
“技术提供方常陷入‘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困境。”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谢魁分享了研发过程中的观察。他发现,传统行业如餐饮领域对AI大模型技术的认知存在显著障碍,尤其在权益模型训练等环节。这种信息差制约了AI技术在传统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针对AI生态构建,嘉宾们形成共识:需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市场。谢魁认为,中国在AI技术研发领域已具备国际竞争力,但具体场景应用仍存在信息壁垒。他建议将视野扩展至全球市场,利用中国AI能力参与国际竞争。
曾垂兰进一步提出产业协同发展路径:从需求端出发,通过上下游联动构建健康生态。他以启迪的实践为例,强调通过技术平台整合资源,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同步成长。
屠继贤补充指出,AI商业化需兼顾技术开放与模式闭环,治理体系既要标准化又要保持灵活性。他特别提到,创新发展必须坚守向善原则,避免技术滥用带来的风险。
在法律保障层面,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胜提出三维框架:立法层面需完善AI相关法规,执法机构要提升专业能力确保法规落地,企业尤其是平台类主体需承担更多安全与数据责任。他强调,只有构建完整的责任体系,才能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