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晚,雷军第六次站上年度演讲台,以“改变”为主题展开分享。尽管演讲内容依旧围绕造芯与造车的艰辛展开,但听众的共鸣感似乎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不过,抛开演讲本身,小米近年来的战略调整确实引发了行业关注,尤其是手机业务板块的变革尤为显著。
在同期发布的旗舰系列小米17上,小米展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破局”姿态。雷军在发布前通过微博喊出“全面对标iPhone,正面迎战”的口号,这并非首次。早在2021年,小米便提出过类似目标。经过小米13、14、15三代机型的迭代,小米成功塑造了“小屏旗舰”的差异化标签,在国内4000-5000元价位段的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1.4%跃升至今年二季度的24.7%,稳居国内第一。
然而,旗舰系列的成功并未带动整体手机业务ASP的提升。今年上半年,小米手机ASP甚至出现小幅下滑。业内分析认为,长期聚焦“小屏旗舰”的策略已触及用户增长天花板,叠加换机周期延长,小米亟需通过产品创新吸引新用户群体。这一背景下,小米17系列的转型显得尤为关键。
小米17 Pro的“背屏”设计成为此次变革的焦点。尽管这一功能在“米粉”群体中争议较大——部分用户认为其侵占电池空间(基础版电池容量达7000mAh),且实际交互功能如接打电话、音乐控制等实用性有限,但小米显然瞄准了更广泛的年轻时尚人群和女性用户。背屏可作为后置摄像头取景窗,并支持AI生成个性化壁纸,试图通过情感化设计拓展用户边界。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此次选择“背屏”并非盲目创新。2017年魅族Pro 7曾尝试类似设计,但因需手动唤醒、交互逻辑割裂而迅速退场。如今,随着“息屏常亮”技术的成熟,背屏得以作为个性化表达载体重新登场。小米17 Pro在引入新功能的同时,仍保留了潜望式长焦镜头,并将电池容量较上代提升,兼顾了创新与实用性的平衡。
在芯片领域,小米17系列全系搭载高通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未采用自研玄戒O1芯片。这一选择背后,既有玄戒O2性能对标上代SoC、发布即落后的风险,也受限于台积电3nm工艺产能紧张。但雷军在演讲中明确表示,小米造芯是长期战略,预计投入超500亿元、耗时十年以上。
小米自研芯片的进展已超出市场预期。第三方测试显示,玄戒O1在SPEC 2017套件中的“性能核”能效逼近骁龙8Gen 5,“能效核”表现甚至超越。尽管CPU主频和GPU性能仍与主流平台存在差距,但玄戒O1的完成度已扭转外界对小米研发能力的质疑。更关键的是,小米凭借玄戒O1的推出,在产业链中获得了更强话语权,例如成为高通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的全球首发品牌,这在过去难以实现。
随着“双芯”战略的推进,小米正试图打破旗舰SoC领域“赢家通吃”的格局。从手机设计到芯片自研,小米的转型之路虽充满挑战,但其对技术创新的坚持已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