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定期存款到期潮将至,未来数年储蓄“活水”如何流向股市?

   时间:2025-09-22 11:07:27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中国金融市场正经历一场显著的存款结构调整,大量定期存款加速向活期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转化,引发市场对资金流向的高度关注。东吴证券最新研究显示,2025年7月至8月,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新增规模达3.03万亿元,远超季节性水平,其中居民定期存款“活期化”成为核心驱动力。

据分析,这一轮存款转移呈现三大特征。首先,居民部门贡献了主要增量,其定期存款在两个月内减少8426亿元,规模超过活期存款减少额的两倍,且显著高于企业部门存款变动。其次,银行同业业务扩张派生出1.18万亿元非银存款,反映金融机构在存贷差压力下通过债券投资等方式创造流动性。未纳入M2统计的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存款转化,也为非银存款贡献了千亿级增量。

东吴证券指出,当前存款活化进程仍处于早期阶段。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存款定期化高峰期间形成的高息定存,将在2025年至2026年集中到期。预计未来两年分别有22.28万亿元和9.4万亿元定期存款到期,其中“超额”部分达11.08万亿元和4.05万亿元。仅2025年下半年,三、四季度到期规模就达5.24万亿元和1.66万亿元,为资金再配置提供巨大空间。

摩根士丹利从国际比较视角提出中国储蓄释放的三阶段路径。报告认为,中国家庭储蓄率达35%,显著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其转化需分步推进:第一阶段(2-3年)通过恢复市场信心,引导6-7万亿元超额定存进入股市等风险资产,目前该进程主要由高净值群体推动;第二阶段(6-8年)通过结构性改革重塑通胀预期,逐步释放30万亿元周期性超额储蓄;第三阶段(长期)通过社保体系改革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从根本上优化储蓄结构。

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存款结构变化将深刻影响金融市场格局。东吴证券测算显示,居民定期存款减少额中,约半数通过购买资管产品或直接入市的方式转化为非银存款,显示资金正在从储蓄向投资领域迁移。尽管当前入市规模有限,但未来两年高息定存集中到期可能形成更大规模的资金再配置浪潮,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注入新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存款活化进程呈现明显部门差异。居民定期存款减少规模是活期存款的1.9倍,而非金融企业定期存款减少额仅为活期存款的2.6倍,表明家庭部门在资金活化中扮演更主动角色。这种结构性变化既反映了居民风险偏好提升,也预示着消费和投资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随着定期存款到期潮临近,金融机构正积极布局资金承接。银行体系通过同业业务扩张创造非银存款,资管机构则加大权益类产品供给,共同构建资金从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通道。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一进程的推进速度将取决于政策引导力度、市场信心恢复程度以及改革措施落地效果等多重因素。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