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晨光中一列满载3000吨哈萨克斯坦小麦的散粮专列缓缓驶入新疆首条散装粮食铁路专用线。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渐弱,列车精准停靠在周转仓旁,机械臂随即启动,将金黄的小麦通过刮板输送机与提升机快速卸下,以每小时600吨的效率完成接卸。仅用15小时,这批小麦便从“入境”到“入车间”,即将被加工成筋道爽滑的哈麦面。
这片规划面积10.9平方公里的区域,自2014年6月正式封关运营以来,已从单一的“通道节点”蜕变为集综合服务、贸易服务、保税加工于一体的“开放枢纽”。截至目前,保税区内累计入驻企业331家,形成现代商贸物流、农畜产品加工、金属矿产品加工、医用材料、装备制造五大产业集群,勾勒出口岸经济的活力图景。
2024年,保税区交出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82.84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进口269.16亿元,同比激增52.3%。在全国154个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中,排名跃升至第75位。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与产业生态的深度优化。
“选择阿拉山口,首先看中的是这里的资源与效率。”阿拉山口市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温路坦言。哈萨克斯坦小麦面筋指数高、到岸价低,叠加综保区散装粮食专用线与“智慧口岸”建设,让通关效率大幅提升。“过去需要两天的流程,现在一天内就能完成,时间成本降了,企业竞争力自然提上来了。”他举例说。
保税区的“硬件”根基愈发牢固。据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唐波介绍,保税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超70万平方米、露天堆场20万平方米,100万吨级粮食筒仓可满足大宗商品存储需求;4.6公里保税区路网纵横交错,日处理8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的110千伏变电站保障产业运行;除散粮专用线外,油气换装线、钾肥换装线及特种设备换装线相继投用,为不同品类的跨境货物提供“专属通道”。
基础设施的完善加速了项目落地与产业集群化发展。总投资1.6亿元的铁路专用线综合提升改造项目、5.6亿元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项目、2亿元的油气线罐区改造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运营,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其中,跨境电商产业园已成为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的重要载体,8.2万平方米的园区内已入驻企业13家,2024年实现进出口额34.27亿元。
在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前店后仓、即买即提”的模式深受消费者青睐,六大类百余种中亚特色商品年销售额超500万元,成为连接国内外消费市场的“桥梁”。多业态同场监管、一站通关、五位一体生态圈,则帮助不少生产型企业“触网出海”,拓展国际市场。
唐波表示,下一步保税区将深化“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发展逻辑,打造大宗商品现货交易、跨境电商、边民互市等高能级平台,在制度创新上探索首创性举措,在企业服务上完善“一站式”全流程指导,努力成为联通国内、辐射欧亚的现代化综合保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