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市场行情持续走强,券商行业通过发债融资补充资本的需求显著上升。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2025年券商发债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累计发行债券10233.22亿元,发行数量达585只,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40%和57.62%。这一趋势反映出券商在市场活跃度提升背景下,对资本补充的迫切需求。
从月度数据看,2025年券商发债呈现明显季节性特征。前六个月单月发行规模在600亿至1400亿元区间波动,进入7月后出现井喷式增长。7月和8月分别发行1576.13亿元和2935亿元,两个月合计占全年总规模的44.05%。其中,8月单月发行141只债券,创下年内月度新高,显示券商在市场行情向好时加速储备资本。
进入9月,券商发债势头不减。仅在9月10日和12日,就有第一创业、国泰海通和中信证券等机构披露大额发债计划。其中,国泰海通300亿元次级公司债注册申请获批,中信证券则获得不超过600亿元公司债的监管批文。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中旬,券商已完成19只债券发行,募资452亿元;另有32只债券处于发行阶段,计划募资779亿元。
头部券商在发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数据显示,7家券商年内发债规模超过500亿元,形成明显的头部效应。中国银河以1115亿元的发行规模位居榜首,华泰证券、国泰海通和广发证券分别以937亿元、788亿元和685亿元紧随其后。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和中信证券也跻身"500亿俱乐部",发行规模分别为637亿元、615亿元和507亿元。还有12家券商发债规模超过200亿元,这些券商的加权融资成本普遍在1.72%至2.32%之间。
业内人士分析,券商密集发债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学家余丰慧指出,公司债发行条件相对宽松、审核周期短,能够快速满足券商的融资需求。同时,公司债和次级公司债的利率较低,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券商发债平均利率为1.89%,其中科创债平均融资成本更低至1.8%,为券商业务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
市场行情的回暖也是重要推动力。7月以来,上证指数连续突破3500-3800点,两市日成交额多次超过万亿元,两融余额快速回升。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自营、两融、场外衍生品等重资本业务对资金的需求随行情呈"杠杆式"放大,券商必须提前储备充足资本。行业进入"资本驱动"阶段,佣金率持续下滑,通道收入占比跌破30%,资本中介、做市、跟投、衍生品等业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些业务均以净资本为"牌照",规模直接与净资本挂钩。
从资金用途看,券商发债主要聚焦两大方向:一是"借新还旧"进行债务置换,利用当前低利率降低融资成本;二是补充营运资金,直接投向两融、自营等业务。柏文喜透露,8月3年期AAA券商债票面利率已降至2.2%附近,较去年同期下降50个基点。叠加监管鼓励科创债、永续次级债,券商趁"便宜钱"加速发债,既可降低财务成本,又能把长期负债直接计入净资本。
不同规模券商的融资成本差异显著,直接影响其在两融等业务中的竞争力。数据显示,发债规模前十的大型券商平均发债利率仅1.85%,部分机构科创债利率甚至低至1.69%-1.75%。低成本资金为头部券商开展两融价格战提供了底气,市场已有头部券商对5000万元以上高净值客户的两融利率降至2.8%左右,部分中型券商也将1000万元门槛客户的利率压至3.2%-3.5%。
不过,高杠杆运营也带来潜在风险。柏文喜提醒,目前行业平均财务杠杆已由3.7倍升至4.2倍,若行情降温,高杠杆自营盘和两融资产质量将迅速承压。监管已对部分短债占比超70%的券商发出问询,后续或收紧次级债计入净资本的比例,券商在扩张资本的同时也需关注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