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骑友杨辰雨最近在社交平台更新了她的折叠自行车"定妆照",这辆大行D10折叠车自今年4月购入后,已累计在小红书发布5次改造记录。最新动态中,她为车架加装了豹纹密码锁、猫咪夜行警示灯和复古收纳包,配文"这辆不是代步工具,是移动的时尚衣架"。这款售价不足4000元的折叠车,正是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的热销车型之一。
在骑行文化盛行的当下,这家源自美国加州的折叠车品牌正经历显著蜕变。根据招股书披露,大行品牌1982年由韩德玮在美国创立,2001年通过大行科技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017年获得品牌商标无偿授权后,于2023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更名为大行科工。今年9月9日,这家深耕折叠车领域42年的企业正式登陆港交所,其招股文件揭示了国内骑行市场的深层变革。
财务数据显示,大行科工营收从2022年的2.54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4.51亿元,实现近一倍增长。这种爆发式增长与全球折叠车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密切相关:2020-2021年因疫情催生的户外需求使全球折叠车销量达310万辆峰值,2022-2023年进入去库存阶段后降至265万辆,2024年市场回暖至370万辆,超越历史最高水平。
作为全球第二大折叠车消费市场,中国内地占据全球22%的零售量份额。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折叠车仅占全球自行车市场5.3%的零售额,远低于公路车41%和山地车15%-17%的占比。但这个看似小众的品类,正通过场景细分开辟新赛道。大行科工推出的70余款车型覆盖城市通勤、运动竞速、电助力等六大场景,其中最新推出的P18 Ultra竞速车型,以35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和可折叠设计,试图打破"便携与速度不可兼得"的认知。
消费者行为转变正在重塑产品格局。大行科工产品均价从2022年的1593元/辆升至2024年的1927元/辆,中端车型(2500-5000元)收入占比从50.6%提升至69.5%,高端车型(5000元以上)持续保持10%左右的贡献率。这种消费升级趋势与杨辰雨的体验相呼应——她为折叠车加装的LABUBU猪鼻扣座椅,既满足5-10公斤载重需求,又成为社交平台的分享焦点。
销售渠道的数字化转型尤为显著。大行科工线上直销收入从2022年的1414.5万元激增至2024年的1亿元,占比从2%跃升至35.4%。在京东、天猫的"6·18""双十一"促销期间,该公司多次斩获折叠车品类销售额冠军。这种转变与行业库存压力形成鲜明对比,今年以来美利达、捷安特等品牌经销商普遍面临降价清货压力,部分门店库存周转周期延长至6个月以上。
对于产能扩张计划,大行科工在招股书中坦言风险:目前经销商渠道占据65%的销售额,若终端库存积压可能反向冲击生产端。这种担忧在行业并非个例,某知名品牌经销商透露,2023年骑行热退潮后,其门店库存量较峰值增长3倍,被迫将部分车型折扣率提升至30%。
在成都的秋日暖阳下,杨辰雨正计划与骑友们探索新的城市绿道。她车筐里装着刚换装的猫咪警示灯,后座夹着准备分享的骑行手账。这个场景折射出折叠车市场的真实图景——当城市通勤者开始追求个性化表达,当休闲骑友将自行车视为移动生活空间,折叠车正从代步工具进化为承载多元需求的时尚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