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54岁马斯克与39岁新贵:人形机器人赛道,叙事与实干的周期错位

   时间:2025-10-24 12:35:54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人形机器人赛道上,一场关于“未来兑现方式”的较量正在上演。2025年10月,Figure 03与特斯拉Optimus V3几乎同步启动第三代产品攻势,但前者凭借一支家庭场景一镜到底视频迅速出圈,后者仅以爆米花机操作片段示人。这场对比背后,是39岁的Figure创始人布雷特·阿德科克(Brett Adcock)与54岁的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对技术路径与市场策略的深度分歧。

Figure 03的发布策略堪称“现象级”。在X平台发布的演示视频中,机器人轻放碗盘、叠枕头、避开宠物、取笔记本等动作一气呵成,全程无剪辑。这种将技术参数转化为生活场景的叙事方式,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机器人融入家庭”的可能性。布雷特在采访中直言:“我们不做实验室里的玩具,要让世界看到机器人真实工作的样子。”为此,Figure同步启动两项战略:在加州建成年产能1.2万台的BotQ工厂,实现从手工组装到流水线生产的跨越;通过Project Go-Big项目部署数千台机器人采集日常任务数据,构建覆盖厨房、仓库、办公室的“世界记忆库”。

相比之下,马斯克仍深陷“底层技术攻坚战”。特斯拉关闭Dojo训练中心后,将资源集中于AI5/AI6芯片架构与纯视频学习系统。Optimus团队放弃动作捕捉训练,转而让机器人通过“观看”人类操作来模仿动作。这种技术路线虽具备可扩展性,却面临现实挑战——视频能教会机器人识别动作,却无法传递触觉反馈。2025年夏季财报会上,马斯克承认机械手制造是最大瓶颈:“人类手的复杂程度介于Model X与星舰之间,前臂肌腱驱动结构几乎无法复制。”供应链问题更直接拖慢进度,大量未安装机械手的Optimus机体堆积在实验室,距离“规模化投产”仍存差距。

团队动荡进一步加剧项目风险。2025年6月,Optimus项目负责人米兰·科瓦奇(Milan Kovač)离职,随后特斯拉起诉前员工创立的机器人公司窃取机械手技术。原定年产5000-10000台的目标被迫推迟,马斯克在最新财报会上调整计划:“2026年二季度展示生产原型,年底启动百万台生产线。”这种谨慎态度与布雷特的激进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将Figure定义为“唯一聚焦公司”,宣称“所有资源押注机器人落地”。

技术路径的分歧折射出两位领导者的战略考量。作为特斯拉AI架构的总设计师,马斯克需平衡机器人业务与能源网络、芯片体系的协同发展,避免未完成产品成为股价风险。而布雷特作为创业者,可全力押注“智能可见性”,通过视频、模型、数据闭环抢占公众想象。华鑫证券研报指出:“马斯克重心回归机器人业务,但多线并行导致进度滞后。”这种差异在市场叙事中尤为明显——当Figure用家庭场景视频定义“未来生活样本”时,特斯拉仍在调试后台引擎。

但表面落差背后,是产业化的深层博弈。Figure的Helix系统虽实现指尖3克压力感知与近距离识别,其真实交互能力仍待验证;特斯拉掌握的能源、制造、供应链体系,才是批量生产百万台机器人的核心门槛。当人形机器人从“概念展示”转向“稳定运行”,决定胜负的或许不是谁先登上热搜,而是谁能让机器在真实世界中持续工作。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