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券市场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机构投资者行为分化特征,税收政策差异与资本占用成本成为影响配置决策的核心因素。随着债券收益率持续下行,广义基金通过加大信用债配置力度,推动信用利差与等级利差大幅收窄,直接导致银行、保险、券商自营等机构调整持仓结构,转向利率债市场。截至2025年6月末,广义基金信用债持仓占比较2023年末提升3.2个百分点,而银行、保险、券商自营分别下降1.6个、1.0个和0.6个百分点。
机构投资者税收政策差异是塑造市场格局的关键变量。目前境内主要债券投资者包括银行、广义基金(含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等)、保险及券商自营,四类机构持券规模占比分别为48.2%、28.6%、4.1%和2.4%。在基础税制层面,机构投资者需缴纳6%的增值税(价外税)及附加税费(城市维护建设税7%、教育费附加3%、地方教育附加2%),综合税率达6.34%;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扣除增值税后实际税率为23.42%,两项税费合计29.75%。但针对特定债券类型和机构类型,政策实施差异化优惠。
债券类型优惠方面,2025年8月8日前发行的国债、地方债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金融债、同业存单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铁道债利息收入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8月8日后新发行的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机构类型优惠则集中于公募基金,其债券利息收入按3%征收增值税且免征所得税,转让价差收入全额免税;其他资管产品(包括银行理财、信托计划、私募基金等)的利息收入与转让价差收入均按3%征收增值税。这种政策设计使公募基金在信用债投资中具备显著税盾优势,尤其在信用债违约率较低的市场环境下,可通过信用下沉策略获取超额收益。
资本占用成本进一步放大了自营机构与资管产品的收益差距。银行、保险、券商自营等机构在投资债券时需计提风险资本,不同券种的资本占用比例差异显著,导致实际收益需扣除“资本占用额×净资产收益率(ROE)”的机会成本。测算显示,自营机构投资信用债的票息收益在扣除资本占用后可能为负,信用下沉策略的可行性大幅降低。相比之下,广义基金无需计提风险资本,且可通过波段操作获取资本利得收入,进一步强化其信用债配置优势。
面对税收与资本占用的双重约束,自营机构采取多元化应对策略。一方面,部分机构通过公募基金间接持有信用债,利用其税收优惠弥补资本占用成本,但需满足穿透监管要求,否则将面临风险权重大幅提升的合规风险。另一方面,自营机构转向交易盘策略,例如在牛市行情中买入银行二级资本债获取价差收益。2025年6月数据显示,银行、保险、券商自营的信用债持仓占比持续下降,而广义基金凭借税收优势与灵活交易能力,成为信用债市场的主要增持力量。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债券收益率下行周期中,机构行为分化趋势或将延续。广义基金通过信用债配置与波段交易实现收益增厚,而自营机构需在利率债配置与交易盘策略间寻求平衡。随着税收政策与资本监管框架的持续完善,机构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逻辑或将进一步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