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外贸展现出强大韧性,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实现逆势上扬。从区域分布看,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五省市贡献了全国超八成的进出口增量,成为稳定外贸基本盘的核心力量。这一成绩背后,是多个外贸大市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实现突破的生动实践。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深圳、上海、北京、苏州、东莞、宁波等50个主要外贸城市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达27.24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81%。其中,深圳以3.36万亿元的规模继续领跑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75.7%,锂电池、3D打印机等新兴产业出口增速分别达36.6%和14%,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动能。上海以3.34万亿元紧随其后,增速达5.4%,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北京、苏州则分别以2.41万亿元和2.02万亿元的规模占据"两万亿俱乐部"席位,尽管北京出现10.7%的负增长,但苏州6.1%的增速显示出产业升级的成效。
在头部城市竞争中,东莞以14.4%的增速反超宁波,重夺"外贸第五城"地位。前三季度,东莞进出口总额达1.17万亿元,对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8.5%和10.4%。金华的表现同样亮眼,该市以20.7%的增速实现排位"二级跳",超越厦门、青岛跻身前十。其电动汽车出口同比激增147.9%,汽车零配件出口增长41.8%,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均超15%,展现出产业多元化的优势。
中部城市竞争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烟台、西安凭借16%和16.2%的增速,分别超越佛山、大连等传统外贸强市。西安一般贸易占比提升至35.2%,集成电路、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速均超20%,标志着外贸结构向"优进优出"转型。合肥、常州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城市同样表现突出,合肥进出口总额反超惠州升至第25位,常州以15.2%的增速超越潍坊、福州,位列第26。
传统外贸大市面临转型压力。佛山、福州、泉州前三季度进出口分别下降6.7%、24.8%和9.2%,其中福州所在的福建省整体进出口下降4.5%,仅厦门、宁德等少数城市实现增长。专家分析指出,这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滞后,新兴产业培育不足,导致外贸增长动能减弱。相比之下,深圳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出口迅猛,广州对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形成鲜明对比。
市场多元化和产品结构升级成为外贸增长的双轮驱动。数据显示,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6.2%,占总额比重提升至51.7%。东盟、拉美、非洲等市场增速分别达9.6%、3.9%和19.5%。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比提升至60.5%,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边境城市防城港凭借"边关+海港"优势,进出口增长30.3%,连续超越多个内陆城市,跻身外贸50强第43位。
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郑州计算机通信技术产品、手机出口保持强劲增长;西安集成电路、汽车出口增速超20%;合肥、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整,带动外贸快速攀升。专家认为,随着东南亚生产网络体系完善,中国正从机电产品半成品出口向终端产品集成转型,这种趋势在电动汽车等领域尤为明显,将成为影响未来城市外贸竞争格局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