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钍基熔盐堆领跑全球,开启2万年能源新时代!

   时间:2025-08-19 00:16:51 来源:墨染史程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全球能源版图上,掌握“无限能源”的技术,无疑为国家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曾几何时,中国在铀矿资源上的匮乏,让核能发展之路显得步履维艰,命脉似乎被紧紧握在他国手中。然而,这一局面在甘肃戈壁滩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项曾被西方国家长达半个世纪未能攻克的技术,在这里实现了连续稳定运行。

这一突破不仅为我国开辟了新的能源路径,更是在全球能源博弈中为中国赢得了一席之地。专家们纷纷表示,这项技术的能源储量足以支撑我国使用两万年之久。那么,中国究竟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抢先美国建造出这一“无限能源”的呢?

长久以来,全球核电几乎全部依赖于铀燃料循环。然而,中国作为一个能源大国,却在铀资源上捉襟见肘,长期依赖进口。这不仅让我国能源命脉受制于海外供应链,还面临着价格波动和供应瓶颈的风险。然而,大自然似乎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门——虽然铀矿贫瘠,但中国的钍储量却惊人地丰富,占全球近三分之一。

尤其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等稀土矿区,钍几乎成为了开采稀土的“副产品”。只要稀土产业蓬勃发展,钍的供应就有了天然保障。科学家曾算过一笔账:一吨钍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50万吨煤或200吨铀-235。而中国已探明的钍储量高达28.6万吨,若全部开采,这些储量足够14亿人口使用两万年。

面对如此丰富的钍资源,中国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转向了“钍基熔盐堆”技术。这项技术曾是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20世纪70年代因材料科学瓶颈和冷战时期对军事核能的偏爱而放弃的。然而,它却在物理原理上彻底消除了传统核电站面临的高压风险。传统压水堆如同一个巨型高压锅,固态燃料棒浸在高压水中,冷却依赖水循环,时刻悬着失水导致堆芯熔毁、高压引发爆炸的风险。而“熔盐堆”则完全不同,它告别了高压容器,燃料本身就是液态,钍-232与少量引燃用的铀-233溶解在七百多摄氏度的液态氟化盐中。

熔盐堆在常压下运行,其被动安全设计堪称精妙。当熔盐温度异常升高时,它会自然膨胀,核反应速率随之自动降低,实现“自我降温”。而反应堆底部的固态盐“冷冻塞”更是关键,一旦突发断电等极端情况导致系统过热,这个塞子会自行熔化,携带核燃料的全部熔盐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流入下方的应急储存罐,反应随即终止,全程无需人为干预。熔盐堆几乎不消耗水,冷却仅靠自身熔盐循环,这一特性打破了核电站的地理束缚。

中国科研团队迎难而上,攻克了高温液态盐强腐蚀性等核心技术难题,研制出能够长期抵抗高温熔盐侵蚀的特种镍基合金,为反应堆核心部件披上了“金钟罩”。同时,在熔盐净化和在线分离技术上也取得了关键进展。2025年6月24日,中国科学家宣布位于甘肃省武威市的钍基熔盐实验堆实现连续稳定运行,这是人类在第四代核电技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也是全球目前唯一运行中的钍基熔盐堆。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其潜力将远超发电本身,能够稳定输出超过700摄氏度的高温,成为强大的“能源多面手”,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工等高耗能工业,甚至为未来的氢能经济和二氧化碳转化提供动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