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麦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专注于创新生物制剂研发的生物制药公司,近日在港股IPO之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港交所官网公布了其整体协调人公告的修订版。然而,这家公司的客户情况却异常独特,引发了广泛关注。
成立于2016年的麦济生物,致力于发现、开发及商业化针对过敏性及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的创新药物。公司拥有一条包含八款候选产品的强大研发管线,其中包括核心产品MG-K10等。然而,在客户方面,麦济生物的表现却显得有些“另类”。
根据麦济生物招股书披露的信息,2024年全年,公司仅拥有一家客户,且这家客户并非行业巨头或知名企业,而是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张成海博士的母校——一所位于福建省的大学。据悉,这所大学成立于1937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底蕴。而麦济生物当年从这家客户处获得的收入仅为2.4万元,这一数字对于一家寻求上市的公司而言,无疑显得微不足道。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麦济生物在2025年一季度甚至没有获得任何客户订单,公司仍处于“零收入”状态。这一客户结构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无疑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也让投资者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产生了疑虑。
尽管客户情况并不理想,但麦济生物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却毫不吝啬。公司拥有一支由行业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致力于推动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然而,由于尚未实现商业化,麦济生物在报告期内持续亏损。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年/期内亏损分别达到了2.53亿元、1.78亿元和0.42亿元(2024年一季度及2025年一季度亏损合计),累计亏损超过4.7亿元。
麦济生物的创始人张成海博士与A股上市公司三生国健有着深厚的渊源。张博士曾在三生国健担任研究所副所长,并参与了多项创新药物的研发工作。然而,双方也曾因专利问题对簿公堂。据媒体报道,三生国健曾向麦济生物提起诉讼,最终确认了一项发明专利的申请权归三生国健所有。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麦济生物并未放弃上市的梦想。公司表示,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并寻求与更多潜在客户的合作机会。然而,在客户结构单一、持续亏损等问题的困扰下,麦济生物的港股IPO之路能否一帆风顺,仍需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