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想未来的一百年后,考古学家们或许将面临一个饶有趣味的谜题:量子探测机器人从地底挖掘出的,是一系列虽经岁月侵蚀、表面略显氧化,但仍轮廓鲜明的玩偶小人,它们身上烙印着“POP MART”的标志。这些发现无疑将激起未来学者们的广泛讨论——这些玩偶究竟如何映射了21世纪人类的精神面貌?
这一略带黑色幽默的设想,实则映射了当下的消费趋势。就在不久前,一款罕见的薄荷色LABUBU玩偶,在永乐2025年春季拍卖会上以惊人的108万元人民币成交(含佣金后更是高达124.2万元),被誉为“全球孤品”。同时,另一款限量15件的棕色LABUBU也以82万元的价格售出。
LABUBU,这一由香港艺术家龙家升(Kasing Lung)创造的北欧森林精灵形象,经由泡泡玛特(POP MART)推向市场后迅速走红。这个拥有尖耳朵、九颗锯齿状牙齿,咧嘴而笑的“丑萌”玩偶,如今已成为年轻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宝贝。
然而,LABUBU的火爆也伴随着不少质疑声。有人不解:“这是什么玩意儿?”“为什么一个玩偶能卖到天价?”那么,LABUBU究竟为何能如此受欢迎?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在LABUBU之前,岳敏君设计的“囚徒1000%”积木熊早在2008年就拍出了12.6万英镑的高价;而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也曾遭遇“一墩难求”的盛况。这些曾经的潮玩顶流背后,都有着相似的推手。
元隆雅图,作为IP行业的积极参与者,其首席文创设计师张小桐总结了爆品的三大特质:提供情绪价值、具有互联网话题度、留有二次创作空间。显然,LABUBU完美地契合了这些特点。除了打造自主文创IP外,元隆雅图还为包括北京奥运会、冬奥会等在内的多届国内外重大赛事提供了特许商品的开发与销售服务,其中“冰墩墩”的火爆更是让其声名大噪。
张小桐指出,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实用性,更看重其内容属性、情感属性以及社交属性。潮玩成为了他们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工具,通过收藏和展示潮玩,传递自己的审美和生活态度。同时,潮玩也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提供了更多的话题和分享点。
抖音电商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发布的报告也揭示了潮玩消费的核心驱动力——情绪价值。简单来说,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玩具,更是情绪。超过八成的消费者购买潮玩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独特品味和兴趣爱好。
至于为何潮玩能成为情绪价值的载体,《经济学人》在2023年的报告中给出了“成人童化”(Kidulting)这一解释。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通过参与专为儿童设计的活动来寻找自己内心的“孩童空间”。玩偶作为这种趋势的典型产物,能够带给人们安全感和陪伴感。
IP的创新则是潮玩发展的根基所在。一位收藏了近400只LABUBU的博主表示,他很喜欢LABUBU的造型,其怪诞中带着可爱萌感,“因为它的‘不完美’让我产生了共鸣。”打破传统审美定式、具有抗争精神的形象更能满足年轻人追求个性、拒绝千篇一律的心理需求。因此,成功的IP不仅需要精美的设计,更需要赋予其文化和内涵。
张小桐还提到,随着信息碎片化和短视频的发展,IP的打造不再完全依赖于完整的故事支撑。例如迪士尼的玲娜贝儿就是一个无故事化的IP,它通过与消费者的共情和持续运营来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
明星效应也是潮玩走红的重要因素之一。LABUBU在BLACKPINK成员Lisa、蕾哈娜、贝克汉姆等明星的加持下迅速成为“潮人密码”。盲盒销售、社交传播以及二级市场的共同推动也加剧了LABUBU的火爆。在“不确定性”和“稀缺性”的机制下,潮玩商品交易被赋予了某种投资属性。
盲盒的未知性激发了消费者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拆盒时的惊喜感为消费者提供了低成本的即时快乐。而限量发售和隐藏稀缺款等形式则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的占有欲,推动了二手市场的热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