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地产在经历了一年的人事与架构大调整后,其财务状况并未见好转。最新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净亏损将达到11.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亏损额增加了2.19亿元。
中交地产方面指出,房地产开发业务受到销售策略、项目拿地成本、开发周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交付项目的毛利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这是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尽管公司未详细透露在成本控制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但从其持续扩大的亏损来看,这些措施似乎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回顾中交地产的近年业绩,自2020年达到3.47亿元的净利润高峰后,公司便步入了下滑通道。2023年,中交地产首次出现净利润亏损,金额为16.73亿元,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更是扩大至51.79亿元。两年累计亏损已达68亿元,严重拖累了公司的财务状况。
由于经营业绩的持续下滑,中交地产的净资产在2024年末转为负值,触发了退市风险警示条件。因此,自2025年4月16日复牌后,公司股票简称由“中交地产”变更为“*ST中地”,面临严峻的退市风险。
面对这一困境,中交地产采取了多项自救措施。一方面,公司大幅缩减了拿地规模,降低了拿地资金投入,以减轻财务压力。另一方面,公司加速项目去化,回笼资金,并同步推进内部调整,优化管理层级和管控模式。
然而,这些自救措施并未能扭转中交地产的亏损局面。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总营收同比下降44.59%,其中房地产销售收入更是大幅下降46.69%。在此背景下,中交地产决定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转型至物业服务等轻资产业务。
2025年6月,中交地产宣布以1元价格将房地产开发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转让给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这一近乎“白送”的交易背后,透露出中交地产急于转型“保壳”的无奈。
尽管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有助于中交地产降低资产负债率并改善财务状况,但交易完成后,公司的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将大幅下降。未来,中交地产能否依托物业服务、资产管理与运营等轻资产业务支撑起整体营收盘面,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为了开拓新的营收增长点,中交地产在2024年宣布拟近7亿元收购中交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然而,与新城控股、万科等持有大型物业的房企相比,中交地产的物业管理业务营收占比较低,2024年仅占总营收的3.98%。
面对持续扩大的净亏损和严峻的经营压力,中交地产及新任董事长郭主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下半年增加营业收入、减少净亏损,成为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业内专家指出,进入轻资产模式后,中交地产仍需加强企业战略研究和市场形势分析,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成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