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白酒行业的竞争格局正悄然发生深刻变革。贵州茅台与控股股东茅台集团携手,宣布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据悉,贵州茅台将以货币及实验仪器形式出资4.9亿元,持有49%的股份,而茅台集团则通过货币及科技大楼出资5.1亿元,占股51%。
紧随其后,五粮液也不甘落后,于7月17日成立了宜宾五粮液科技创新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1亿元,由五粮液全资控股。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彰显了两大白酒巨头的雄厚实力,更透露出白酒行业正加速向科研领域迈进的决心。
近年来,白酒消费趋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者对于酒品的健康属性、风味独特性及饮后舒适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一趋势,贵州茅台与五粮液的科研投入,无疑是对市场需求的积极回应。事实上,长期以来,白酒行业在研发上的投入相对薄弱,大多数企业的研发经费远低于营销费用。
根据A股上市白酒企业近年的财报数据,贵州茅台2024年的研发费用仅占营业成本的1.58%,五粮液稍高,为1.98%,而行业整体研发投入占比普遍偏低。相比之下,营销费用则显得“豪气干云”,贵州茅台与五粮液的销售费用占比分别高达40.9%和52.26%。这种鲜明的对比,反映了白酒行业在资源分配上的历史路径依赖。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白酒行业在科研上缺乏积极性。中国酒业协会每年都会对科技成果进行评比,大量与科研单位及高校紧密合作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白酒行业的科研工作往往涉及工艺优化、风味解析、微生物研究等“内功”修炼,这些成果的应用是渐进式的,不如营销活动那样高调显性。
贵州茅台与五粮液的此次动作,正是对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强化与升级。他们希望通过更系统、更聚焦地整合资源,提升研发效率,加速成果转化,以应对未来更复杂的市场竞争和技术挑战。实际上,科技早已悄然融入白酒的生产过程中。贵州茅台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科技成果”涵盖了原料育种、酿造微生物、数字化等多个领域,而五粮液则在国际上首次公布了五粮液酒体超3000种风味物质的“指纹”图谱。
随着消费者对白酒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仅凭历史积淀与品牌光环已难以在市场上立足。品质的持续精进、产品的多元创新,已成为赢得未来的关键。贵州茅台在公告中明确指出,研究院公司将致力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助力高质量发展。而五粮液则通过推出29度低度酒等创新产品,展示了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能力。
白酒专家指出,当前白酒行业正面临深度调整,酒厂希望通过技术研发实现酿酒副产品的深度商业化开发,以及围绕ESG(环境、社会、治理)层面的改造升级研究。中国酒业协会也表示,未来白酒行业科研应聚焦于风味个性化、微生态研究、蒸馏技术创新、低度酒风味提升等领域,为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从贵州茅台与五粮液设立科研公司的经营范围来看,他们正积极践行这一蓝图。贵州茅台聚焦于工程技术、生物及发酵技术、环保监测与污染防治等领域;五粮液则着力于科技中介服务、发酵过程优化、工程研究及信息系统集成等方面。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将推动白酒行业向更加科技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