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4年)》正式发布,揭示了我国数据资源生产的蓬勃态势。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到了惊人的41.06泽字节(ZB),与去年相比,这一数字增长了25%,增速还提升了2.56个百分点。
在各类数据中,人工智能、智能设备、低空经济和机器人等领域的增长尤为显著。这一趋势背后,是企业对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日益活跃。据统计,2024年,有约66%的行业龙头企业和30%的数据技术企业都进行了数据购买。同时,利用大模型的数据技术企业和数据应用企业数量也分别实现了57.21%和37.14%的增长。这些数据的涌入,无疑为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了数据要素的市场化和价值化进程。
数据作为新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其价值并不在于储存,而在于流动和使用。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不同,数据资源在使用中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在流动、共享中不断增值。尽管我国数据资源规模庞大,但利用率仍有待提升。因此,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让数据真正“活”起来,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公共数据资源作为基础性资源,其开发利用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报告显示,我国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正在加快,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枢纽已经建成,并累计支撑调用超过5400亿次。然而,当前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仍面临供给不足、开放度有限以及安全与成本等困境。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可以采取“授权运营”的模式,既保障公共数据的公益性,又激活市场活力。
报告还指出,我国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区域和行业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东部地区在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表现活跃,交通物流、电力行业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活跃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优化中西部地区和部分行业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格局,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采取特色数据驱动特色产业的做法,为数据资源的开发应用找到更多落地场景。通过产业应用场景的突围,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开发利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