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曾红极一时的通用AI智能体公司Manus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记者发现,该公司官方网站已对部分地区用户显示“不可用”信息,同时,其在多个社交平台上的账号内容也被清空。
这一连串举动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不仅如此,还有消息称,Manus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据相关报道,公司对此的回应是,基于经营效率的考量,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了调整,并将继续专注于核心业务发展。而早在今年6月,Manus就已将总部从中国迁至新加坡。
回顾今年3月,由武汉AI创业公司Monica推出的Manus横空出世,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一度被视为AI领域的下一个重磅产品。据官方介绍,Manus是全球首款通用Agent(智能体)产品,旨在解决各类复杂多变的任务。其名称源于拉丁语“手”,寓意为将想法转化为行动的通用智能体。
随着Manus的热度不断攀升,其内测阶段的邀请码在二手平台上被炒至天价,甚至出现了专门代申请邀请码的账号。资本市场也对这一新兴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相关概念股随之涌现。
然而,热度的背后也伴随着质疑。由于没有自研底层大模型,Manus陷入了“套壳”争议。网络上对这款产品的评价开始呈现两极分化。对此,Monica创始人肖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Agent需要多种复合能力,目前相关产品团队并不多,Monica能够做出来是比较幸运的。同时,他也承认当前Agent还处于早期阶段,大模型的能力还在持续发展。
Manus产品负责人张涛也曾公开提及,Manus是团队在探索Agent形态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他表示,基于大模型已有能力去做场景或许是团队的优势所在,但同时也需要理性看待Manus在巨头轨迹上诞生的背景。
尽管面临着诸多质疑和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Manus的出现无疑为AI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未来,这款产品能否在争议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行业佼佼者,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