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债券交易的世界里,朱广生,一位大型银行的债券交易员,正以微薄的利润空间挑战着自己的交易极限。2025年以来,他的工作日常变成了“赚0.25个基点(BP)就跑”,这意味着一旦持仓债券出现微小的息差,他就会迅速卖出,以此在频繁交易中累积收益。
朱广生的交易策略反映了当前债券市场的严峻现实。随着“AAA”级信用债发行利率屡创新低,如华电国际和中山公用集团发行的债券票面利率分别低至1.89%和1.66%,债券投资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收益压力。上半年,“AAA”级城投债收益率普遍降至“1时代”,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0至100个基点。
在这种环境下,波段交易成为了债券投资部门的关键策略。朱广生表示,每一笔交易能赚取1到2个基点就已相当满足,而为了捕捉这些微小的利润,交易员们不得不更加敏锐地观察市场动态,频繁操作以应对不断收窄的息差。
不仅是债券交易员,整个资管行业都感受到了低利率带来的压力。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等资管产品的收益率普遍下滑,1年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徘徊在1.20%左右,3年期产品则接近1.55%。货币型基金的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也已降至1.30%附近,这使得投资者对高收益资产的渴望愈发强烈。
一位大型保险资管的管理层人士坦言,见到4%收益的资产都会眼前一亮,因为市场上高收益的优质项目越来越少,投资机构面临着资产配置的挑战。同时,在经济动能转换的过程中,投资机构的专业度也亟待提升。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的执行总监于丽峰指出,尽管债市发行利率不断走低,但投资者对高收益城投债的配置意愿依然高涨。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朱俊生教授则认为,近年来股票和基金的业绩波动较大,导致投资者偏好转向低风险资产,进而推低了低风险资产的收益率。
面对这一困境,机构投资者开始调整策略。公募基金、保险资管、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纷纷加入高频交易的行列,试图在微小的息差中寻找机会。然而,随着债市收益率曲线的不断下行,留给机构的利润空间愈发狭窄。
朱广生所在的机构也不得不应对这一挑战。他们不断调低负债端的利率,以应对资产端收益率过低的问题。朱广生认为,债市低利率的背后成因复杂,包括高收益资产的稀缺、信贷需求不足以及债券供给紧张等因素。
为了追寻高收益,机构投资者开始探索多元化的资产配置策略。李席丰建议,投资者可以继续持有城投债以获取稳定现金流,同时挖掘其他有更高收益潜力的资产。于丽峰则提出,根据资金特征和风险偏好调整投资组合,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可以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而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则可以适当增加权益类资产的比重。
在保险资管领域,一名负责另类投资的高级经理表示,低利率环境和资产负债联动要求保险资管机构在产品设计和配置过程中进一步协同发力。他们正在开发投资属性更强的保险产品,并主动运用多元化策略寻求收益增强。
朱广生感慨道,过去依赖票息收入的“躺赢”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长期低利率的环境下,投资机构需要改变策略,积极适应市场的变化。无论是债券交易员还是资管行业的从业者,都在这一变革中寻找着新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