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欧稀土博弈升级,中方技术管控新举措如何应对欧盟30天紧迫要求?

   时间:2025-07-01 21:43:37 来源:盘点观察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中欧之间围绕稀土资源的博弈成为了国际舆论的焦点。这一纷争的导火索,源于欧盟驻华大使豪尔赫·托莱多在2025年6月下旬的公开表态。托莱多表达了欧洲企业因磁铁短缺而遭受的严重影响,并紧急呼吁中国在下个月内解决稀土磁铁的出口问题。他指出,多家欧洲汽车供应商已因此被迫停产,库存仅能维持数周。

与此同时,中国方面传来的新规消息,为这场博弈增添了新的变数。据透露,中国要求稀土企业上报技术人员名单,包括教育背景、研究领域等信息,部分专家甚至需上交护照,出国旅行需经过审批。这一系列举措被视为中国在稀土领域加强技术管控的重要一步,旨在确保战略资源的安全。

这场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对华加征的高额关税。作为反制措施,中国对钐、钆等中重稀土实施了出口管制,并建立了出口许可制度。尽管商务部发言人多次强调已批准一定数量的合规申请,但审批流程的优化仍难以满足欧洲产业链迫切的需求。在全球稀土精炼领域,中国92%的供应量占比,使得其在这一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欧盟在经贸关系中的矛盾心态,在这场博弈中显露无遗。一方面,欧盟依赖中国稳定的供应链;另一方面,又试图在贸易规则上向中国施加压力。这种矛盾在G7峰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欧盟试图联合美方向中方施压,炒作“稀土武器化”的叙事,但最终因各方分歧未能直接提及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方面的举措始终保持着政策弹性。商务部发言人明确表示,已依法批准出口至欧洲的一定数量稀土合规申请,并将加快审批工作。同时,中国还强调将打击境外实体与境内不法人员勾结的走私出口行为,以确保战略安全与全球供应链的稳定。

欧盟的急切背后,是其《关键原材料法案》设定的目标压力。该法案计划在2030年实现10%稀土本土开采和40%本土加工。然而,现实困境在于,除中国外,全球稀土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与产能配套。这正是美欧试图突破却难以在短期内见效的“卡脖子”环节。

欧盟的双重标准也在这场博弈中显露无遗。一方面,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另一方面,又依据《国际采购工具》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医疗器械公共采购。这种行为被中方指责为“新的保护主义壁垒”。

尽管欧盟带着“30天期限”的压力而来,但中国方面强调,出口管制措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是非歧视性的。在这场博弈中,双方需要在战略互信中找到平衡点,摒弃零和思维,以对等对话解决分歧,才能打破“稀土困局”的恶性循环。毕竟,在全球产业链深度绑定的今天,任何一方的单边行动都可能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