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喜马拉雅:音频赛道最后的遗珠,能否迎来资本新篇章?

   时间:2025-05-23 11:02:58 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喜马拉雅作为“耳朵经济”的先驱者,其IPO之路可谓曲折多舛。尽管市场多次传出其即将上市的消息,但至今,这家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音频巨头仍未踏入资本市场的大门。最近一次引起市场关注的是,有传闻称腾讯音乐有意将其纳入麾下,这一消息再次将喜马拉雅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资本市场的传言往往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利益纠葛,但此次传闻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喜马拉雅基本面的契机。毕竟,凭借其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旦喜马拉雅以任何形式进入资本市场,都将成为投资者不可忽视的资产。

喜马拉雅最后一次公开的招股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用户众多、内容丰富但利润微薄的音频领域巨擘形象。若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它,那非“慢公司”莫属。这类公司通常用户量大、内容精良,但盈利并非其主要目标,更多的是积累名声。然而,在互联网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即便是“慢公司”也面临着向利益相关者交代的压力。

从2021年至2024年,喜马拉雅四次冲击IPO,从美股到港股,每一次尝试都未能如愿。其IPO之路的坎坷,或源于亏损、或源于商业模式的不被认可,亦或是前辈们的失败先例。但每一次挫败,都成为喜马拉雅完善商业模式的契机。

然而,从业绩表现来看,喜马拉雅的增长并不尽如人意。尽管2022年实现了全面扭亏,但2023年的营收增长率仅为1.7%,经营利润率甚至出现下滑。付费点播、广告和直播收入均出现下滑,唯有会员订购业务实现了8.5%的增长,撑起了业绩的半壁江山。创新业务虽然增长迅速,但基数太小,短时间内难以支撑整体业绩。

在用户体量和付费渗透方面,喜马拉雅的表现同样喜忧参半。月活用户数量持续增长,但付费用户数的增长却极为缓慢,甚至出现下滑。不过,从每个付费用户的收入来看,喜马拉雅正在加大商业化步伐,会员订阅和付费点播的月单用户收入均实现了同比增长。

尽管财务业绩不尽如人意,但喜马拉雅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向AI时代进阶的大背景下,仍具备独特的价值。其核心在于十几年积累的内容资产和在声音领域的运营经验。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底,喜马拉雅拥有约488.4百万条音频内容,涵盖459个品类。其中,喜马拉雅儿童app更是音频赛道内商业化价值极高的宝藏。

在AI时代来临之际,喜马拉雅在声音领域的技术积累——音频AI模型,有望使其在新周期中焕发新的活力。喜马拉雅推出的珠峰音频AI模型,能够制作韵律更自然、情感更丰富的语言表达,并已应用于音频内容录制。截至2023年底,喜马平台上有240.8百万分钟的AIGC内容,占在线音频内容的6.6%。AI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内容分成成本,但研发费用的上涨也带来了挑战。

喜马拉雅在物联网领域的布局也是其核心价值之一。通过与特斯拉中国、梅赛德斯-奔驰等国内主流车企合作,喜马拉雅的车载音频内容覆盖了大量用户。这使得其物联网及车载场景端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量持续增长。

最后,不妨以并购传言为契机,探讨一下喜马拉雅的估值问题。尽管喜马拉雅与历史上的并购案例存在本质不同,但我们仍可以尝试从活跃用户价值或EV/Revenue等角度进行估值分析。如果以MAU或EV/Revenue为参考指标,结合喜马拉雅的市场地位和业绩表现,其估值将是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忽视喜马拉雅在音频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年收入规模。

对于潜在的收购者来说,如何将喜马拉雅的内容和运营经验发挥出最大价值,找到与自身业务的契合点,开启新的用户增长,甚至在AI智能硬件领域找到落脚点,将是他们面临的重要使命。在移动互联网内容圈的大中厂们普遍陷入舒适区的情况下,谁能吃下喜马拉雅这颗最后的遗珠,或许将是一次翻红的大机会。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