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喻博雅
端午节前夕,一场由“带血创可贴蜜粽”引发的食品安全风波将“零食第一股”来伊份推向舆论旋涡。而涉事产品外包装显示,该产品受委托单位为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芳斋”)。
截至5月13日,来伊份与五芳斋均对此事件作出情况说明。
来伊份表示,已对相关批次产品进行了下架封存处理,同时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积极协调下,先行与消费者达成和解;五芳斋方面则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对生产流程进行深入排查,协同合作品牌方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核查,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现场检查。
认为,这场危机暴露出来伊份品控体系存在系统性缺陷,代工模式实际上并非主因,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对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流程管理存在疏漏,即代工厂审核机制的缺失。当然,透过这场危机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是时令产品市场的结构性机遇与竞争分化。
01 品控痛点与应急管理的缺失
事件溯源显示,江苏宿迁消费者苏女士于5月10日在来伊份门店购买的“高粽”系列蜜枣粽中发现异物,苏女士在视频中情绪激动地表示:“给孩子喂粽子时发现的,这明显是创可贴,上面还有血迹。”
5月11日,苏女士更新视频称,已带孩子去检查传染病各项指标,目前没有被感染,但医生表示传染病有潜伏期(约三个月),来伊份公司想拿走样本检测,被其拒绝。
图源:网络
涉事产品由五芳斋代工生产(生产日期2025年4月2日),两家企业均披露:生产环节要求手部受伤员工不得接触食品,非直接接触岗位使用专用蓝色金属创可贴并佩戴手套作业,确保可追溯。
图:来伊份与五芳斋情况说明
尽管来伊份紧急下架相关批次产品并提供退换货及补偿方案,但市场监管部门尚未公布该事件的最终调查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来伊份近三年投诉量激增。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来伊份的多条投诉内容直指食品中吃出虫子、毛发等异物,以及存在霉变等问题。
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身为老牌零食企业的来伊份近年来也面临着业绩承压等诸多挑战。
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来伊份的营收分别为43.82亿元、39.77亿元、33.7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2亿元、5705万元、-7527万元。
业绩承压之下,来伊份对于线下门店的管理也因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而经受质疑。我们认为,该事件暴露的深层问题有三:
其二,时令产品标准化难度突出,粽子生产涉及原料采购、工艺控制、物流配送等多环节,传统手工制作与工业化生产的衔接存在盲区;
其三,危机应对机制滞后,来伊份首次回应与消费者达成和解时,尚未取得涉事产品实物,暴露出应急管理流程的脱节,目前涉事产品由市场监管局封存,最终调查结果待公布。
02 时令产品专业深耕与短期突击的差异
中国数据研究中心调研显示,国内粽子消费人群持续上升,目前已达85%比例,是端午季的绝对刚需品类。随着国民粽子消费时间、空间广谱化的大趋势发展,以及受礼品经济、文旅经济的带动,预计2025年中国粽子市场将突破110亿元规模。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消费升级趋势的深化,低温短保粽子(保质期≤30天)市场份额提升至35%,有机粽、植物基粽等高端品类增速达25%-30%,而传统长保粽子(≥6个月)市场份额连续四年萎缩至40%。
当前粽子时令产品市场呈现多元竞争格局,企业在产品创新与供应链建设上路径分化显著。
一方面,包装设计从基础功能载体升级为文化与体验的延伸,部分企业将非遗纹样、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礼盒,例如五芳斋结合传统非遗技艺,让粽香里藏“画意”。今年,五芳斋以传世臻有机粽礼盒为载体,将民间绘画作品与有机礼盒的木制提篮包装结合,让礼盒成为一种可收藏的文化载体。
图:五芳斋端午礼盒
再比如,良品铺子以端午文化为纽带,推出“最土味的端午礼盒”——脐橙粽、艾草香包、箬叶粽等产品,让消费者“一口尝尽楚地风华”。
上述举措既能提升产品溢价,又能推动传统文化触达年轻消费群体。当然,在政策推动下,环保与轻量化包装成为趋势,可降解粽叶材质、简约设计逐渐替代过度包装,平衡美观与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升级驱动产品创新方向转变,健康化、场景化成为关键词。
低糖低脂馅料、粗粮原料的应用更受关注,而针对年轻群体的跨界联名产品(如茶饮口味粽)和适配细分场景的轻量化规格(如单人食迷你粽),通过社交平台营销快速破圈。但部分企业陷入“网红化”误区,将创新停留在概念叠加,忽略口感与品质的本质需求,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短、复购率低。
供应链能力成为竞争分水岭。
以五芳斋为代表的专业品牌,依托从原料种植到生产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建立严格品控体系,确保原料溯源与生产过程透明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伊份为代表的“短期突击型”企业的困境。
这类企业通常在节令前几个月通过代工模式快速入局,产品以“网红口味”为卖点,但原料采购分散、生产过程管控缺失。近年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进一步暴露出此类企业在供应链深度上的短板。
良品铺子则探索出供应链创新驱动的第三条路径:以秭归脐橙为原料,推出端午脐橙粽,让好原料与历史文化“撞个满怀”。
据悉,良品铺子脐橙粽是“寻味中国好原料”计划的首批成果之一,以湖北秭归伦晚脐橙为核心原料,依托“24小时从枝头到舌尖”的原产地供应链,通过“橙皮入馅+果肉提香”工艺创新,将脐橙从传统鲜果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特色品类正成为新增长点,贵州酸辣粽、云南菌菇粽等地方风味产品增速超过行业均值15%,预示着粽子市场即将迎来更激烈的差异化竞争。
总的来看,无论是五芳斋的“专精特新”、良品铺子的“产地创新”,还是来伊份事件带来的深刻教训,核心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在食品行业,任何脱离“全链品控”和“价值共生”的短期取巧行为,最终都将被市场淘汰。
唯有坚守“做食品就是做良心”的敬畏之心,以“从田间到舌尖”的全程可追溯体系为基石,才能在时令产品的赛道上建立不可撼动的竞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