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中的军工板块因印巴冲突的催化而出现了一波显著的上涨趋势。然而,这股上涨潮流并非仅仅源于单一的事件刺激,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军工行业的周期性特征显著,与国家的战略规划紧密相连。回顾“十四五”初期,国内军品订单的集中释放推动了行业进入了一个高景气阶段。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十四五”后期的军工订单有所放缓,军工板块也因此进入了周期下行阶段。2024年的财报数据显示,核心军工企业的收入增速中位数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归母净利润增速也创下了近20年的新低,这反映出当前军工行业面临的阶段性供需错配和订单延后的压力。
尽管如此,2025年有望成为军工行业周期反转的关键一年。从需求端来看,五年计划的最后两年往往是订单集中落地的时期。特别是2025年,作为“十四五”的收官之年,军工行业面临着“补欠账”的压力,关键装备的交付任务紧迫。与此同时,结合上市公司的公告,部分企业已经明确提出了2025年营收计划较2024年翻倍的目标,这显示出下游需求的强劲修复动能。“十四五”的收官和2027年建军百年目标的临近,也为“十五五”新一轮军备采购计划的释放提供了契机,使得军工行业的需求不仅在短期内迎来拐点,中长期也具备了刚性支撑。
在供给端,军工行业同样展现出了积极的迹象。虽然2024年军工板块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增速显著高于收入增速,表明行业存在库存压力和回款压力,但随着需求侧的确定性回暖,2025年行业的经营压力有望大幅缓解。在低基数效应下,军工企业的经营业绩有望明显改善,为估值的抬升创造条件。
除了周期反转外,军工行业的增长逻辑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装备放量的模式正在向技术迭代升级转变,无人装备、军事智能化、卫星互联网等新域新质领域成为了核心增长点。以无人机为例,近年来在珠海航展上备受关注的彩虹-9、翼龙-3等型号,展示了中国军工在无人机领域的强大实力。同时,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军民融合场景的爆发,也进一步拓宽了军工行业的天花板。
在全球地缘冲突频发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军工凭借性价比优势和自主可控能力,正在加速重塑全球军贸格局。近期印巴冲突的升级,不仅直观体现了地缘事件对军工行情的短期刺激,也为中国军工产品提供了更多的出口机会。特别是巴基斯坦作为中国军贸的核心伙伴,其装备采购需求直接利好战斗机、防空系统等产业链。长期来看,全球军贸市场呈现出“西缩东进”的趋势,中国军工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持续提升,增量市场广阔。
中国军工的供给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经过多年技术积累,中国军工已经实现了从“跟随”到“并跑”的跨越。国产航空发动机寿命周期的延长、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完成等,都为中国军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随着国内需求的逐步饱和,部分高端装备产能开始向军贸出口倾斜,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军工的国际化进程。
在宏观经济波动的环境下,军工板块的“避风港”特质也日益凸显。军工行业国产化率超95%,核心领域已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受外部供应链冲击极小。同时,国防开支的强计划性也赋予了行业逆周期韧性。这使得军工成为少数不受关税直接影响、具有避险属性的板块之一。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A股军工板块的投资逻辑正在从单纯的“事件驱动”转向“基本面+主题+避险”的多维驱动。随着周期反转、军贸扩张与新质生产力的共振,军工行业兼具beta弹性与alpha机会。短期内,地缘冲突和财报“利空出尽”将驱动情绪修复;中期来看,“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规划接力将支撑行业需求逐季改善;长期来看,国防现代化与全球安全格局演变则将为军工行业提供确定性的发展空间。
军工行业作为兼具“战略安全”与“高端制造”双重属性的特殊板块,不仅承载着国防现代化的使命,更在国家产业升级和逆全球化趋势下展现出了独特的投资价值。随着行业逻辑的切换和多重因素的共振,军工板块有望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