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碰一下”支付:能否成为支付宝打破僵局的新王牌?

   时间:2025-05-09 15:57:1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繁忙的都市早晨,小李如往常一般,手里抓着刚出炉的包子,踏入便利店准备开始新的一天。他的动作流畅而熟练,左手食物,右手在裤袋中摸索,目标直指手机。面对收银员大姐略显急促的“扫码还是现金?”询问,小李只是微微一笑,解锁手机,轻轻一碰POS机,“叮”一声清脆,支付瞬间完成,全程无需打开支付宝APP。

这一场景,正是蚂蚁集团力推的新支付方式——“碰一下”所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自去年以来,蚂蚁集团投入巨资,全力推广这一创新支付技术,旨在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有人批评“碰一下”不过是NFC(近场通信)技术的老调重弹,缺乏新意。更有用户表示,这种支付方式并未带来实质性的便利提升,甚至对如何操作都感到困惑。那么,“碰一下”究竟是支付领域的一次革新,还是支付宝面对中年危机的无奈之举呢?

事实上,NFC技术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从进地铁、乘公交的轻轻一碰,到如今的支付应用,NFC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技术原理上看,“碰一下”支付确实没有多少创新之处,它利用电磁波传输加密支付信息,替代了扫码支付时的光信号传输。用户只需解锁手机、触碰POS机,即可完成支付,整个过程简洁明了。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简单的操作,却让部分用户感到不适。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调查显示,高达92.7%的用户更倾向于使用手机扫码或出示二维码支付,这种支付方式已经成为他们的肌肉记忆。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重新适应“碰一下”支付,无疑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店员们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教顾客使用‘碰一下’,往往需要重复多次。”

“碰一下”支付对于老年人来说也并不友好。数据显示,75.6%的用户曾帮助过年龄较大的亲友使用移动支付。随着国家对移动支付便利性的进一步提升要求,特别是考虑到老年人等群体的需求,这一支付方式显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许多老年人连扫码支付都尚未完全掌握,现在又多了一个“碰一下”,无疑增加了他们的使用难度。

在安全性方面,用户同样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七成的用户在使用手机支付平台时,最关心的是支付安全性。尽管支付平台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支付安全,但仍有个别不法分子利用平台漏洞实施诈骗,导致用户的不安全感加剧。去年支付宝出现的两次技术故障,更是进一步影响了部分用户对支付宝安全性的信任。

为了打消用户的安全顾虑,支付宝在推广“碰一下”支付时,特别强调了安全保障措施。今年1月,支付宝宣布启动“你敢碰我敢赔”保障计划,承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生被盗情况,经核实后将全额赔付。然而,即便如此,“无感支付”仍然让一些用户对资金流动感到不安。店员们经常需要耐心解释:“即使手机丢失,也不会被盗刷。”但这样的解释似乎并未完全打消用户的疑虑。

商家方面,在适配“碰一下”支付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一方面,商家需要进行硬件设备升级,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碰一下”设备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对于空间有限的商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为了吸引更多用户和商家,蚂蚁集团推出了“商家百亿助力计划”,包括免费升级设备和撒钱换互动等多种措施。

尽管如此,一些商家仍然对“碰一下”支付持观望态度。特别是对于乡下小卖部等小型商家来说,他们是否愿意为了每天多几单“碰一下”支付而专门学习新设备调试,仍然是一个未知数。然而,根据支付宝发布的数据,“碰一下”用户数已突破一亿大关,其中一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作为科技尝鲜者,对“碰一下”支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蚂蚁集团之所以不惜花费百亿推广“碰一下”支付,背后隐藏着其面临的危机和野心。随着国内电商市场竞争加剧,蚂蚁集团的电商业务和支付业务紧密相连,电商业务的下滑自然影响了支付业务的增长。为了拓展场景、提升用户留存时长并挖掘新增量,“碰一下”支付被寄予厚望。同时,蚂蚁集团在上市失败后也希望通过“碰一下”这样的技术秀来重振市场信心。

然而,蚂蚁集团面临的竞争压力同样不容忽视。在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曾经稳坐头把交椅。但微信支付的崛起却给支付宝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通过“社交+支付”的组合拳,微信支付迅速渗透到线下场景和下沉市场,与支付宝形成了平分秋色的局面。更令支付宝感到压力的是,阿里旗下的淘宝也开始支持微信支付。这意味着在下沉市场,微信支付的高普及率将吸引更多用户,提升淘宝的商业黏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碰一下”支付已经在多个场景普及,试图通过硬件绑定用户线下行为。从支付到点餐、开门、骑行、入住等共计300种细分场景,“碰一下”支付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然而,“碰一下”瞄准的不仅仅是支付领域,而是整个消费生态。通过“碰一下”支付,品牌会员可以享受会员价和积分等优惠;商家则可以实现快捷收银、会员拉新和运营等目标。这种数字化经营对于商家来说无疑具有更大的价值和吸引力。

然而,“碰一下”支付要想实现新一代“交互入口”的野心,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部分场景下,“碰一下”支付并未展现出不可替代性;同时,“碰一下”支付在SE安全芯片支持、操作空间以及生物识别支付等方面也表现得相对普通。微信支付同样支持NFC支付功能,随时可以反扑;银联、拉卡拉等传统POS机厂商也可能形成竞争之势。

在移动支付进化的历程中,支付宝无疑推动了行业的进步。从PC时代的网银支付到移动互联时代的条码支付、二维码支付再到如今的“碰一下”支付,技术的迭代不断提升了支付的便捷性。然而,随着技术迭代带来的体验提升越来越小,用户的反馈也不如以前那么热烈。这主要是因为厂商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离用户的核心需求越来越远。

支付宝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尝试新功能,但并未能显著提升用户时长。用户仍然主要将其视为支付工具而非社交平台或内容平台。当技术创新沦为自嗨表演时,行业的想象力也受到了限制。真正的技术创新应该让技术隐于场景之后、让用户感到放心、让操作变得高效。支付宝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用金融科技解决用户痛点上,而非盲目折腾支付方式。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