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专注于小核酸药物研发的瑞博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其核心业务聚焦于siRNA疗法,这一举动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瑞博生物在创新疗法领域备受瞩目,但公司目前的盈利状况却主要依赖于合作授权收入,尚未有商业化产品面世。
瑞博生物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开发针对心血管、代谢类、肾脏和肝脏疾病的治疗方案,尤其在siRNA疗法方面投入巨大。目前,公司拥有六条自研药物管线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四条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然而,尽管研发管线看似丰富,但公司自成立以来的累计亏损已高达15.22亿元,且至今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瑞博生物的核心产品RBD4059,一款靶向FXI的siRNA药物,是全球首款且临床开发进展最快的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同类药物。公司的RBD5044也是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开发的靶向APOC3的siRNA药物。然而,这些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却相对缓慢,导致公司只能通过合作授权的方式获取收入。
为了尽快实现盈利,瑞博生物采取了BD(商务拓展)模式,与多家药企进行合作。例如,公司将抗PCSK9小核酸药物RBD7022在大中华区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授权给了齐鲁制药,并预计获得超过7亿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同时,瑞博生物还与德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签署了共同开发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NASH/MASH)的小核酸疗法的协议,预计里程碑款项总交易金额超过20亿美元。
然而,这种BD模式也带来了不少风险。首先,瑞博生物过度依赖合作方,目前主要与齐鲁制药和勃林格殷格翰进行合作,收入集中度较高。如果大客户因战略调整或临床试验失败而终止合作,公司的收入将面临断崖式下滑的风险。公司在授权合作中可能面临知识产权归属不明确的问题,以及技术外溢的风险,这都可能给公司带来潜在的价值损失。
更值得注意的是,瑞博生物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也相对不足。2024年公司的研发支出下滑了11.4%至2.8亿元,而账上现金仅够支撑半年左右。这种现金流不足的情况使得公司难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可能导致其他自研管线的投入不足,削弱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瑞博生物在生产基地建设方面也存在短板。成立18年来,公司尚未建立自主生产基地,临床样品生产全靠外包。这与国际小核酸龙头企业如Alnylam等早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构建完整研发和生产链条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国内市场竞争方面,瑞博生物也面临着来自圣诺制药和中美瑞康等企业的竞争压力。这些企业不仅在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还通过中美双报策略等策略吸引了BD合作,增加了收入并降低了风险。而瑞博生物如果无法加速管线差异化,其掉队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在国际市场竞争方面,瑞博生物同样面临着来自诺华、Alnylam等国际巨头的竞争压力。这些企业早已推进了FXI靶向药物和APOC3靶向药物的临床开发,且部分产品已进入回报期。而瑞博生物的产品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与国际巨头相比存在显著差距。
瑞博生物在siRNA疗法领域虽然拥有一定的研发实力和管线储备,但尚未实现商业化产品的推出,且面临着合作方依赖、研发投入不足、生产基地缺失以及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等多重挑战。未来,公司需要在BD模式中强化自主能力、构建多元化合作网络,并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实现真正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