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领域的激烈竞争中,一场围绕AI Agent(智能体)的较量悄然拉开帷幕。据报道,被誉为“全球首款真正意义通用AI Agent”的Manus,在短短数月内便完成了7500万美元的融资,估值飙升至5亿美元,实现了惊人的增长。
这一轮融资不仅为Manus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预示着AI Agent赛道上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大厂们纷纷加入战局,字节跳动悄然推出了内测中的“扣子空间”,百度则在开发者大会上亮出了“心响”App,阿里云则以Qwen3开源模型的出色表现吸引了业界的目光。与此同时,OpenAI豪掷重金押注编程Agent,而MCP协议则成为了连接智能体与外界的“通用插座”,为整个生态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基础。
AI Agent与人们日常接触的大模型有着显著的区别。传统的Chatbot更多停留在对话层面,而AI Agent则能够自主调用工具,执行复杂任务,实现从对话到行动的跨越。这种能力不仅开启了更广阔的商业想象空间,也让AI Agent成为了大厂们竞相追逐的焦点。
以Manus为例,它能够自主拆解任务链,调用知识库、联网搜索等资源,完成如筛选简历等复杂任务。这种能力让AI Agent在企业和个人用户中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据预测,未来几年内,AI Agent将迅速渗透至各个领域,成为企业工作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规模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这场角逐中,大厂们各自展现出了不同的战略方向。百度和OpenAI选择了To C路线,试图通过打造个人智能助理等应用,争夺用户入口。百度的心响App预置了十大应用场景,旨在降低使用门槛,激发用户对新应用的兴趣。而OpenAI则着重押注编程Agent,发布了多个能够接管用户电脑操作的智能体,试图重新定义AI时代的编程。
与To C路线不同,微软和字节跳动则选择了To B方向,试图通过满足企业办公需求来切入市场。微软的Copilot已经植入了Office、Teams等产品矩阵中,成为了企业工作流的“隐形中枢”。而字节跳动的扣子空间则定位为用户和AI Agent协同办公的最佳场所,提供文件检索、表格制作等服务。
除了智能体本身,MCP协议也成为了大厂们竞相布局的关键领域。MCP协议为AI Agent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使得智能体能够像搭积木一样调用各种服务。在Anthropic等巨头的推动下,MCP正迅速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全球已经有数千个MCP服务器上线。
国内AI厂商也积极拥抱MCP协议。百度宣布全面拥抱MCP,包括搜索、文库、网盘等应用都加入了MCP生态。字节跳动的扣子空间也集成了飞书云文档等MCP扩展。阿里则在支付宝等产品中集成了MCP协议,其最新发布的Qwen3系列模型也原生支持MCP。
随着MCP协议的普及,智能体开发正进入“乐高积木”时代。大厂们纷纷推出自家的MCP平台,邀请更多的开发者、应用服务商进驻,共同构建繁荣的AI Agent生态。这场战役的胜负关键已经从技术突破转向了生态构建能力,谁能够打造出更加完善的生态体系,谁就将在这场竞争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