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度财报公布之后,格力电器再次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而这一次,更多的是围绕其“掉队”的讨论。
数据显示,格力去年营收同比下降了7.31%,这是自2020年以来,格力首次出现营收下滑的情况。与家电行业的另外两大巨头美的和海尔相比,格力的表现显得尤为逊色。美的营收已经突破4000亿元大关,是格力的两倍有余,而海尔的营收也高出格力近千亿元,且这两家公司均保持了正增长态势。格力的差距,在对比之下显得尤为明显。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格力的市盈率远低于美的和海尔。尽管在利润规模上,格力与美的相当,均达到了“300亿元+”的水平,但美的的市值却超过了格力的两倍。这无疑是投资者用真金白银对格力未来发展前景投出的不信任票。
而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的发言,更是将公司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她关于电动汽车安全的言论,不仅引发了对小米汽车的讨论,更因格力自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黑历史而被“打脸”。她“绝不用海归派”的言论更是激起了广泛争议,遭到了多方批评,被认为有违平等就业原则,且不利于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从财报数据具体来看,格力去年各季度的营收表现均不尽如人意。除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微增2.53%外,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收入均出现同比下滑。分业务来看,消费电器板块作为格力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高达78.54%,但去年营收同比下滑了4.29%,成为拖累整体营收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其他业务收入的下滑,也对格力的总营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资深分析师指出,格力营收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环境来看,消费热情不高,市场需求疲软。从公司内部来看,多元化战略尚未取得明显成效,空调主业又面临美的、小米等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同时,渠道改革正处于投入期,尚未对销售产生明显助力。多重压力之下,格力营收下滑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格力也有其亮点所在。在利润率方面,格力表现尤为突出。去年归母净利润达到321.85亿元,与美的相当,远高于海尔。从净利率来看,格力更是断层领先,达到了17%,远高于美的的9.47%和海尔的6.55%。这主要得益于格力在降本方面的努力,以及数字化变革带来的精准营销和渠道成本的节省。
格力在战略选择上的差异也是其利润率领先的原因之一。与美的和海尔将业务拓展到机器人、汽车等领域不同,格力仍然高度依赖空调业务。2024年中报显示,空调收入占比接近八成。这种相对保守的多元化战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格力的利润稳定,但也限制了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在人事方面,格力电器也迎来了一场巨变。4月22日,格力电器公告称,董明珠当选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但她不再兼任总裁职务。这一变动无疑引发了外界对格力未来走向的猜测。新任总裁张伟是一位在格力内部历练多年的“老将”,他的上任能否带领格力走出困境,尚需时间检验。
与此同时,格力新一届董事会中的两位“少壮派”舒立志和钟成堡也备受关注。他们的加入为格力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预示着格力未来在人才培养和战略调整上可能会有新的动作。
尽管格力在利润率和某些方面仍有亮点,但营收规模和资本市场的表现已经充分说明,格力在发展势头和未来潜力上已经落后。如何在保持利润率的同时,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和市场的拓展,将是格力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