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遇见小面IPO之路:大本营依赖与盈利难题能否破解?

   时间:2025-04-29 17:17:45 来源:蓝鲸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资本市场的热烈氛围中,新消费品牌正纷纷涌向IPO的浪潮中。近期,连锁面馆品牌遇见小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意图争夺“中式面馆第一股”的称号。据悉,此次IPO,遇见小面计划募资约7.3亿元人民币,资金将主要用于餐厅网络的扩展、技术升级、品牌建设及上游食品行业的战略投资等方面。

遇见小面的故事始于2014年,由华南理工大学的三位毕业生宋奇、苏旭翔和罗燕灵在广州创立。他们选择了重庆小面作为主打产品,并逐步扩展至各种口味的面条、米饭、小吃和饮料。凭借其独特的学历背景和创新的经营理念,遇见小面在开业仅三个月后就获得了天使投资,随后更是吸引了知名连锁餐饮品牌九毛九等机构的投资。截至目前,遇见小面已完成8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近2亿元。

资本的助力让遇见小面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在完成两轮大额融资后,遇见小面的门店数量迅速增长。从2020年的100家门店,到2024年的380家门店,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5.6%。然而,尽管扩张速度惊人,遇见小面却似乎并未完全实现其早先设定的目标。与2021年提出的三年内门店数量增长至1000间的计划相比,遇见小面在最新的招股书中调整了预期,变得更加谨慎。

遇见小面的门店主要集中在广东地区,占比高达65.79%。从营收角度看,华南地区也贡献了总营收的75.8%。这种高度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让遇见小面面临“大本营依赖症”的困扰。同时,以直营店为主的运营模式也加剧了其烧钱速度,尤其是在高线城市租金和人力成本高昂的背景下,品牌竞争更为激烈。

尽管遇见小面在中式面馆品牌中销售额排名第四,但行业格局却呈现出“大行业、小企业”的特点。头部品牌尚未建立稳固的护城河,区域品牌随时可能凭借资本加持实现超车。为了弥补这一劣势,遇见小面不得不采取降价策略,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然而,这一举措并未带来预期的增长,反而导致同店销售额和单店日均销售额均有所下滑。

随着新消费投资热情的退潮,面食赛道的融资活动也大幅减少。2023年,餐饮行业融资总额同比下降40%,面食赛道融资案例更是骤降至不足10起。这一变化反映出资本市场对餐饮行业的态度转变,从追求“万店基因”转向更加注重“精耕细作”。在这样的背景下,遇见小面冲击上市无疑面临更大的挑战。

重庆小面虽然借助网红经济成功破圈,但本质上仍是一个地域属性极强的品类。全国面食市场规模虽然超过8000亿元,但重庆小面仅占约3%,且主要集中于川渝及华南地区。遇见小面试图通过“川渝风味+标准化”的模式打开全国市场,却面临口味适配的难题。南北方消费者对面条口感和辣度的接受度存在差异,导致其跨区域扩张效率低下。

面食赛道头部玩家的困境已经初现端倪。和府捞面被曝出单店营收下滑,陈香贵关闭上海多家门店,五爷拌面加盟商大规模维权……这些品牌曾与遇见小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今却纷纷陷入增长瓶颈。行业共性难题在于单店模型难以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且复购率过度依赖营销驱动而非产品黏性。

遇见小面此时冲击上市,无疑需要面对诸多挑战。若无法增强品牌护城河、解决大本营依赖症和盈利等根本问题,即便成功上市,也可能难以逃脱估值缩水的命运。餐饮行业的本质终究不是资本游戏,而是需要回归产品本身和服务消费者的初心。遇见小面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资本的喧嚣中保持清醒,让品牌故事回归一碗面的本真。

在这个过程中,遇见小面或许可以从其创始人身上汲取灵感。三位理工男凭借对餐饮行业的热爱和执着,从零开始打造了遇见小面这个品牌。如今,面对资本市场的挑战和行业的变革,他们同样需要保持这份热爱和执着,才能带领遇见小面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