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些精心策划的“网红打卡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也让不少游客陷入了哭笑不得的境地。这些被标榜为旅游新宠的人造景点,逐渐成为了游客口中的“避坑常客”。游客们不仅感叹钱包受损,更觉得宝贵的假期时间被白白浪费。
王玉在小红书上被一组美轮美奂的照片深深吸引,照片中的“廊坊富士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迷人,湖水如镜,倒映着山丘的轮廓。每张照片都带有“廊坊富士山”的标签,评论区充满了赞美和求地址的留言。王玉心动了,决定在假期前往一探究竟。
然而,当王玉和朋友驱车到达景区大门时,眼前的景象却与预期大相径庭。所谓的“宇宙思想乐园”大门,不过是两棵树之间挂着的一条横幅。走进景区,只见一片稀疏的小麦地,中央矗立着一座顶部喷着白漆、山体覆盖着人工草皮的小土丘,与照片中的巍峨富士山相去甚远。王玉不禁自嘲,自己仿佛误入了别人家的麦地。
无独有偶,江鑫和林夏也分别在无锡和湖州的人造景点遭遇了类似的失望。江鑫在“五一”期间自驾前往无锡“法老秘境”,本想跟风打卡,结果却发现园区内尽是山寨味十足的埃及元素,与网上博主们晒出的“气势磅礴”大片相去甚远。林夏则驱车150公里前往湖州莫干山的“小瑞士”,却发现所谓的“瑞士风情街”不过是几栋刷着黑白漆的简易板房,背后的矿山和所谓的瀑布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这些人造景点的设计内核似乎都围绕着“出片至上”展开,除了拍照几乎没有任何可玩性。游客们在这些景点里,更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型的摄影棚中,为了拍出一张满意的照片而费尽心思。王玉在廊坊“富士山”排队等待拍照时,甚至看到了有人拉着露营车,里面装满了各种拍照用的服装和道具。
而这些景点的收费模式也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特征,门票与饮品捆绑销售,甚至推出了露营等额外的消费类目。然而,游客们往往发现,这些饮品口感普通,品质远不及同等价位的专业咖啡店,而露营区域也不过是景区边缘划出的一片空地,缺乏专业配套设施和差异化服务。
面对这些人造景点的种种乱象,不少游客开始反思,与其耗费大量资金建设人工造景,不如深度挖掘现有自然景区资源的潜力。一位景观设计师指出,单纯模仿自然景观或复制热门IP的“快餐式”人造景点,缺乏文化根基和在地性表达,往往会陷入同质化的困境。他建议,人造景点应该构建独特的文化叙事与场景价值,融入当地特色和历史故事,搞些有意思的体验活动,让游客能真正玩得进去。
事实上,一些成功的人造景点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比如日本的大地艺术节,将废弃村落、田野山林视为创作空间,邀请全球艺术家打造装置、雕塑和多媒体艺术作品,不仅盘活了萧条的乡村,还带动了当地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这样的案例或许能为人造景点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然而,对于当前的这些人造景点来说,如何摆脱“照骗”的标签,真正吸引游客并留住他们,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许只有当这些景点不再仅仅追求拍照效果,而是真正注重游客的体验和感受时,才能重新赢得游客的信任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