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硅光芯片:巨头布局下的光电融合新时代机遇何在?

   时间:2025-04-25 09:56:03 来源:钛媒体APP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硅光芯片,这一基于硅材料制造的新型集成芯片,正逐步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璀璨新星。它将电子器件与光学器件巧妙结合,实现了光信号的产生、传输、调制和探测,突破了传统电子芯片在带宽、功耗和延迟上的物理极限。

据Yole报告显示,硅基光子集成芯片(PIC)市场规模在2023年达到了9500万美元,并预计将以45%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至2029年,届时市场规模将超过8.63亿美元。这一惊人的增长速度,无疑彰显了硅光芯片的巨大潜力和市场价值。

硅光芯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贝尔实验室首次提出了“集成光学”的概念。然而,由于工艺技术的限制以及市场需求的不足,硅光芯片的研究长期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直到21世纪,随着CMOS工艺的成熟和数据中心需求的爆发,硅光芯片才迎来了产业化的曙光。英特尔、IBM等科技巨头的加入,更是为硅光芯片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AI大模型训练、高性能计算和5G通信等新兴场景对数据传输速率和能效比提出了更高要求。硅光子技术凭借其高带宽、低延迟和高能效比特性,在这些领域展现出了巨大优势。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硅光子技术正逐步从高端市场向消费级市场渗透,有望成为继CMOS之后最具潜力的技术平台之一。

硅光子产业的格局由多元化参与者共同塑造。从垂直整合的参与者如Innolight、思科、Marvell等,到初创企业如Xphor、DustPhotonics等,再到研究机构如UCSB、哥伦比亚大学等,以及代工厂如Tower Semiconductor、GlobalFoundries等,这些参与者共同推动了硅光子产业的显著增长和多样化。

其中,英特尔作为最早研究硅光的巨头厂商之一,其硅光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英特尔利用CMOS制造工艺,将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等光学器件与电路集成在同一块硅基片上,实现了电子与光学的完美结合。其推出的100G和400G硅光模块已经大规模商用,并被众多大型云服务提供商所采用。

不仅如此,英特尔还在不断探索硅光技术的新应用。在去年的光纤通信大会上,英特尔展示了OCI(光计算互联)chiplet,将硅光芯片与CPU die封装在一起,实现了高速的光纤通信。这一技术演示不仅展示了硅光集成技术的未来发展可能性,也为数据中心等场景提供了高性能互连的新方案。

除了英特尔之外,英伟达等上下游市场参与者也开始探讨光通信技术。英伟达在去年的GTC大会上宣布,将与台积电和新思科技合作,采用其计算光刻平台加速制造并突破下一代先进半导体芯片的物理极限。而在今年的GTC大会上,英伟达更是推出了Spectrum-X Photonics一体式封装光学网络交换机,将AI工厂扩展至数百万GPU,实现了能效和信号完整性的大幅提升。

在市场竞争方面,英特尔以61%的市场份额在数据通信市场领跑,而思科则在电信领域占据了近50%的市场份额。尽管中国厂商在目前市场竞争中的份额较少,但中际旭创、新易盛等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参与竞争,推出了400G、800G甚至1.6T的硅光模块,展现了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硅光芯片的应用场景正在迅速扩展。在智能驾驶领域,硅光固态激光雷达技术被视为实现大规模商用的关键路径。硅光芯片化方案通过高密度集成,显著降低了系统复杂度与制造成本,推动了激光雷达从机械式向全固态演进。硅光子技术在光计算领域的潜力也备受关注。随着算力需求的激增,光计算凭借其并行处理、低功耗及抗干扰优势,成为突破传统电子计算能效瓶颈的前沿方向。

在消费电子领域,硅光子技术的高集成特性完美契合了设备小型化趋势。硅光芯片可在微米尺度内整合光源、探测器与信号处理单元,显著提升功能密度,为可穿戴设备、生物医疗传感器等场景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